文章解析

shān
shān
shí
liú
huā
shì
zhū
sēng
zhòng

朝代:唐作者:白居易浏览量:1
shān
liú
huā
jié
hóng
jīn
róng
yàn
xīn
yán
zhàn
duàn
chūn
xiàng
guān
xíng
dào
xiāng
chén
chù
zuò
chán
rén
tán
jūn
zhī
fǒu
kǒng
shì
tiān
huà
shēn

译文

山石榴花像系着的红巾,容貌艳丽、新鲜娇美,独占了整个春天的风光。这艳丽的形貌本就与修行的寺院相关,花香与花影仿佛要触碰打坐的僧人。释迦牟尼的弟子们啊,你们可知道,这花恐怕是天魔女变化而成(来考验你们的)。

逐句剖析

"山榴花似结红巾":山石榴花像系着的红巾,

"容艳新妍占断春":容貌艳丽、新鲜娇美,独占了整个春天的风光。

"色相故关行道地":这艳丽的形貌本就与修行的寺院相关,

# 关:一作开。

"香尘拟触坐禅人":花香与花影仿佛要触碰打坐的僧人。

"瞿昙弟子君知否":释迦牟尼的弟子们啊,你们可知道,

"恐是天魔女化身":这花恐怕是天魔女变化而成(来考验你们的)。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题孤山寺石榴花示诸僧众》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七言诗。该诗借孤山寺石榴花盛放之景,以诙谐笔触寄寓佛理,旨在劝诫僧众持守戒律。首段以红巾喻石榴花之艳,赞其独占春光;中段转写寺院环境,暗指僧人坐禅时面临色相诱惑;结尾借“天魔女化身”佛教典故调侃僧众,借自然景物与宗教戒规的戏剧冲突,在反讽中警示修行者抵御世俗诱惑。诗作语言生动风趣,以物喻理,体现了白居易与僧人交往时亦庄亦谐的独特视角。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三大诗人”之一,“诗魔”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籍贯太原(今属山西)。贞观进士,曾官居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白居易与元稹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还与李白、杜甫并称“唐代三大诗人”。在文学上,他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风平畅自然、通俗浅切,相传老妪也能听懂。早期讽喻诗揭发时政弊端、反映民生困苦;自遭受贬谪后,远离政治纷争,诗文多怡情悦性、流连光景之作。代表作品有《新乐府》《秦中吟》《长恨歌》《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古诗,也是一首寓理于景诗。诗中描述了孤山寺山石榴花如红巾般艳丽,独占春光,其美色似会干扰坐禅僧众。表达了以诙谐口吻劝诫僧众抵御色相诱惑、坚守戒律的用意,尽显亦庄亦谐的劝喻智慧。

2. 分段赏析

前两句“山榴花似结红巾,容艳新妍占断春”以“红巾”喻山石榴花,既写其花瓣层层包裹如红巾束结之态,又暗点女子饰物的绮丽意象。“容艳新妍”直赞花色鲜妍夺目,“占断春”则以夸张笔法凸显其独占春光的盛景,为后文的“色相诱惑”埋下伏笔。起笔浓墨重彩写花之艳,看似纯然咏物,实则已暗含与寺院清修环境的对比。中间两句“色相故关行道地,香尘拟触坐禅人”由花转入寺院场景,“色相”直指石榴花的艳丽形态,而“行道地”“坐禅人”点明寺院是修行之所、僧人是持戒之人。“故关”“拟触”二词比较妙:前者暗示美色本就与清净道场存在天然矛盾,后者则写花香与花影仿佛要主动侵扰坐禅的僧人,将自然景物拟人化,巧妙构建起“诱惑”与“坚守”的戏剧冲突,为末联的劝诫铺垫情绪。最后两句“瞿昙弟子君知否,恐是天魔女化身”借佛教典故收尾。“瞿昙弟子”直指僧众,“天魔女”则是佛教中以色相迷惑修行者的妖女象征。以“君知否”的设问语气拉近与僧众的距离,“恐是”二字看似存疑,实则是以调侃口吻点破主旨,这艳绝的石榴花,或许正是考验僧众戒律的“天魔女化身”。在诙谐中暗藏警示,将咏物、写景与劝诫融为一体,尽显白居易亦庄亦谐的智慧。

3. 作品点评

全诗调侃笔法,语藏机锋,众僧读罢自会从轻松幽默中悟到“淫戒”的用意。诗中满含喜剧气氛,又起着警醒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白居易《答微之》

下一篇:唐·白居易《赠楚州郭使君》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