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yǒng

朝代:唐作者:白居易浏览量:1
xíng
róng
shòu
shī
qíng
shì
rén
jiān
yǒu
xiàng
rén
zhǐ
shēng
mián
bái
yīn
sān
yōng
zhū
lún
jīn
zhāng
wèi
pèi
suī
fēi
guì
yín
cháng
xié
pín
wéi
shì
ér
tóu
zǎo
bái
bèi
tiān
zhé
qià
píng
jūn

译文

身形形容瘦薄作诗用心辛苦,难道是人间有富贵相的人。只应该一生在贫寒房屋中安睡,为何三次乘坐高官的车子。没有佩戴金章虽然不算高贵,常常携带银壶也不算贫穷。只是没有儿子头发却早早变白,这是被上天折磨得恰到好处。

逐句剖析

"形容瘦薄诗情苦":身形形容瘦薄作诗用心辛苦,

"岂是人间有相人":难道是人间有富贵相的人。

"只合一生眠白屋":只应该一生在贫寒房屋中安睡,

"何因三度拥朱轮":为何三次乘坐高官的车子。

"金章未佩虽非贵":没有佩戴金章虽然不算高贵,

"银榼常携亦不贫":常常携带银壶也不算贫穷。

"唯是无儿头早白":只是没有儿子头发却早早变白,

"被天磨折恰平均":这是被上天折磨得恰到好处。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自咏》是唐代诗人白居易所作的七言律诗。以诗人自我咏叹为题材,围绕自身形象、仕途经历、生活状况及人生遗憾展开叙述。首联诗人描绘自己形容瘦薄,作诗辛苦,觉得自己并非有富贵之相的人。颔联疑惑自己为何三次担任高官,认为自己只适合在贫寒居所度过一生。颈联表明虽未佩戴金章不算显贵,但常携银壶也不算贫穷,体现对生活状态的自我宽慰。尾联感慨自己没有儿子却早早白头,认为这是上天给予的一种平衡。整首诗展现诗人对自己人生的回顾与感慨,体现其对命运的思考和对生活的复杂态度。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三大诗人”之一,“诗魔”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籍贯太原(今属山西)。贞观进士,曾官居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白居易与元稹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还与李白、杜甫并称“唐代三大诗人”。在文学上,他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风平畅自然、通俗浅切,相传老妪也能听懂。早期讽喻诗揭发时政弊端、反映民生困苦;自遭受贬谪后,远离政治纷争,诗文多怡情悦性、流连光景之作。代表作品有《新乐府》《秦中吟》《长恨歌》《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首联“形容瘦薄诗情苦,岂是人间有相人”:诗人开篇刻画自己的外在形象,瘦薄的身形暗示生活的清苦,而“诗情苦”表明作诗用心,耗费心力。进而怀疑自己并非有富贵之相,为全诗定下感慨自身命运的基调。颔联“只合一生眠白屋,何因三度拥朱轮”:“白屋”代表贫寒居所,诗人觉得自己本应一生在贫寒中度过,却反问为何三次担任高官。此句进一步强化对自身命运的疑惑,展现出命运与自我认知的反差。颈联“金章未佩虽非贵,银榼常携亦不贫”:从仕途显贵方面,诗人表明自己未佩戴象征显贵的金章,承认自己不算高贵;但从生活角度,常携银壶,暗示有酒相伴,精神生活并不匮乏,体现一种自我宽慰和对当下生活状态的接受。尾联“唯是无儿头早白,被天磨折恰平均”:诗人将话题转到人生遗憾,因没有儿子且早早白头,发出这是上天给予的一种平衡的感慨,使诗歌情感更加深沉复杂,表达出对人生无奈之事的接受与喟叹。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白居易《老戒》

下一篇:唐·白居易《岁晚》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