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降水返壑":霜降时节,水回流到山谷,
"风落木归山":风吹过,树叶落下回归山中。
# 木:树叶。
"冉冉岁将宴":在不知不觉中一年已到了即将结束的时候,
# 冉冉:慢慢。
"物皆复本源":万物都回复到本源的状态。
"何此南迁客":为何我这个被贬南迁的人,
# 南迁客:作者自己。
"五年独未还":五年了还独自未能归还。
# 五年独未还:白居易从元和十年贬离长安已有五年。
"命屯分已定":命运艰难,这是注定的缘分,
# 屯:难行不进之意。
"日久心弥安":时间一长,心里也就安定下来。
"亦尝心与口":也曾经心里想着嘴里念着,
"静念私自言":私下里静静地对自己说。
"去国固非乐":离开家乡本来就不快乐,
# 国:故乡。,去:离开。
"归乡未必欢":回到家乡也不一定欢乐。
"何须自生苦":何必一定要自寻烦恼,
"舍易求其难":舍弃眼前简单的生活去汲汲以求,让自己陷入困境。
“唐代三大诗人”之一,“诗魔”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籍贯太原(今属山西)。贞观进士,曾官居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白居易与元稹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还与李白、杜甫并称“唐代三大诗人”。在文学上,他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风平畅自然、通俗浅切,相传老妪也能听懂。早期讽喻诗揭发时政弊端、反映民生困苦;自遭受贬谪后,远离政治纷争,诗文多怡情悦性、流连光景之作。代表作品有《新乐府》《秦中吟》《长恨歌》《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贬谪诗。此诗描绘了岁末之际,诗人面对自然万物回归本源,而自己却漂泊异乡的境况。通过对水、木等自然意象的描写,体现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叹,营造出一种略带惆怅的氛围。同时表达了诗人被贬五年未归的无奈,以及在困境中自我调节、寻求内心平静的心态,反映出诗人在贬谪生活中的复杂情感与思考。
2. 写作手法
间接抒情:借景抒情。“霜降水返壑,风落木归山”,通过描绘霜降、水流、叶落等自然景象,借秋末冬初万物归源之景,抒发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为下文写自己的处境和心境做铺垫。对比:“冉冉岁将宴,物皆复本源”与“何此南迁客,五年独未还”将自然万物的顺遂归本与自身的羁旅漂泊、无法归乡形成鲜明对照,这种强烈的反差突出了诗人处境的艰难与内心的愁苦。比拟:拟人。“霜降水返壑,风落木归山。”“返”和“归”这两个动词,本是用来描述人的动作,在这里诗人赋予了水和木以人的行为,仿佛水和木如同有生命、有意识一般,主动回归到它们的“本源”之地,生动形象地描绘出自然万物顺应时节的动态过程,使诗歌所描绘的景象更加鲜活。
3. 分段赏析
《岁晚》开篇“霜降水返壑,风落木归山”,诗人以细腻笔触勾勒出霜降时节,水向山谷回流、树叶随风飘落回归山林的画面,营造出一种万物顺应天时、回归本源的自然氛围,奠定了诗歌古朴而宁静的基调。随后“冉冉岁将宴,物皆复本源”进一步强化岁末万物归本的景象,与后句“何此南迁客,五年独未还”形成鲜明反差。诗人将自身漂泊异乡、五年未归的孤独处境与眼前自然万物的顺遂归乡相对照,强烈的落差凸显出其内心的孤寂与对故乡的深切思念。接着,“命屯分已定,日久心弥安”展现诗人对命运既定的无奈接受,随着时间推移,内心渐趋平静。而“亦尝心与口,静念私自言。去国固非乐,归乡未必欢”则是诗人对自身复杂心境的深度剖析,在无奈中透着对人生境遇的理性思考。诗末“何须自生苦,舍易求其难”,尽显诗人试图放下执念、顺应命运安排的无奈与释然,整首诗情感层层推进,深刻展现出诗人在命运困境中的挣扎与和解。
4. 作品点评
白居易的《岁晚》,实则是其在忠州一年生活的凝练总结。诗中开篇“霜降水返壑,风落木归山”,借自然万物于岁末回归本源的景象,与自身南迁贬官五年仍滞留异乡的处境形成鲜明对照,淋漓尽致地展现出他对故乡的浓烈思念。但在这浓浓的乡愁与命运的无奈背后,蕴含着他在忠州受道家思想熏陶后,逐渐形成的顺其自然、随遇而安的处世哲学。“何须自生苦?舍易求其难”这句诗,便是他这种心态转变的有力证明,表明他试图摆脱因“去国”“归乡”等繁杂之事带来的焦虑,不再为外物所扰。
上一篇:唐·白居易《自咏》
下一篇:唐·白居易《答微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