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bái

朝代:唐作者:白居易浏览量:1
rén
shēng
shí
wèi
quán
shuāi
wèi
chóu
duō
bái
chuí
shuǐ
biān
shuāng
bái
chóu
tóu
shàng
chuí

译文

人生四十岁还没有到完全衰老的时候,而我却因为愁思增添了许多白发。可为何水边的白鹭,没有这些许愁绪头上也有白色垂丝呢?

逐句剖析

"人生四十未全衰":人生四十岁还没有到完全衰老的时候,

"我为愁多白发垂":而我却因为愁思增添了许多白发。

"何故水边双白鹭":可为何水边的白鹭,

"无愁头上亦垂丝":没有这些许愁绪头上也有白色垂丝呢?

# 垂丝:白发下垂,这里是说白鹭头上白色羽毛。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白鹭》是唐代诗人白居易所作的七言绝句。诗以自身因愁白发与白鹭无愁垂丝对比,表达人生愁苦及对自然的感触。全诗借物抒情,以自然之物衬内心愁绪,尽显诗人对生活愁绪的体悟,语言质朴却情感深沉,展现出白居易诗作自然流畅又富含深意的特点。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三大诗人”之一,“诗魔”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籍贯太原(今属山西)。贞观进士,曾官居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白居易与元稹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还与李白、杜甫并称“唐代三大诗人”。在文学上,他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风平畅自然、通俗浅切,相传老妪也能听懂。早期讽喻诗揭发时政弊端、反映民生困苦;自遭受贬谪后,远离政治纷争,诗文多怡情悦性、流连光景之作。代表作品有《新乐府》《秦中吟》《长恨歌》《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白鹭》创作于元和十年(815),彼时作者正从长安赶赴江州途中。在赴任途中,满心愁绪的白居易见水边白鹭有感,遂写下了这首诗。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咏物诗。诗歌前两句描述诗人自身四十岁本未全衰,却因愁绪多而白发垂,尽显愁苦;后两句将视角转向水边白鹭,以白鹭无愁却有垂丝进行反问。全诗借白鹭这一自然物象,表达了诗人内心深刻的人生愁苦以及对自然细致敏感的触知。

2. 写作手法

对比:将自身“人生四十未全衰,我为愁多白发垂”的因愁显老状态,与白鹭“无愁头上亦垂丝”的状态进行对比。通过这种对比,突出了诗人内心愁苦的沉重,以白鹭的无愁衬自己的多愁,使愁绪显得更加浓烈。反问:“何故水边双白鹭,无愁头上亦垂丝?”以反问的形式提出疑问,强化了诗人对人生愁苦的感慨。这种反问并非真的寻求答案,而是借对白鹭看似不合理现象的质疑,抒发自己内心无法排遣的愁绪,引发读者对人生愁绪这一主题的深入思考。借物抒情:诗人借助自然界中的白鹭这一事物,将自己内心深刻的人生愁苦之情抒发出来。白鹭成为诗人情感的寄托和引发感慨的契机,借物抒情使情感表达更加委婉、含蓄,也增添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3. 分段赏析

《白鹭》前两句“人生四十未全衰,我为愁多白发垂”,诗人自述人生四十尚未完全衰老,却因愁绪繁多而早早白发低垂,直白地袒露了内心的愁苦,以自身状态为全诗奠定了忧愁基调。后两句“何故水边双白鹭,无愁头上亦垂丝?”视角一转,巧妙聚焦于水边的白鹭,运用反问手法,以白鹭无愁却有垂丝这一现象,与前两句自身因愁白发形成鲜明对比,进一步强化了诗人对人生愁苦的深刻感慨,借对白鹭的疑问抒发内心难以排遣的愁绪。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白居易《秋思》

下一篇:唐·白居易《正月三日闲行》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