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枝上子规催去旆":枝头的杜鹃声声啼鸣,催促着远行的旌旗,
"柳条偏系离情":低垂的柳条仿佛偏要系住这离别之情。
"片云留雨锁愁城":一片阴云带着雨水,锁住了满是愁绪的城池。
"不堪明月夜":实在难以忍受这明月当空的夜晚,
"寂寞照南荣":清冷的月光寂寞地照在南边的屋檐下。
"莫作东山今日计":不要做如今归隐东山的打算,
"风雷已促鹏程":风雷已然催促着你展开鹏程万里。
"功成来伴赤松行":待功成名就之后,再来相伴像赤松子那样归隐修行。
"却寻鸿雁侣":到那时,再去寻访鸿雁般的旧友,
"尊酒会如星":相聚畅饮,酒樽会像星星一样繁多。
南宋文学家
李弥逊(1085?~1153),南宋文学家。字似之,号筠溪居士、筠溪翁、普现居士等,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大观进士,曾任户部侍郎等职。他主张抗金,反对与金议和,为秦桧所排斥,晚年归隐连江西山。其诗命意造句皆新鲜精巧。其词则风格豪放,多抒乱世之感慨,亦有婉秀之作。主要作品有《水调歌头·横山阁对月》《春日即事》。著有《筠溪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送别词。借子规啼鸣、柳条系情、片云锁城的离别意象,以及规劝友人积极入世、展望功成再聚的情景,写出了离别时的愁绪,更抒发了昂扬豁达的劝勉之情与对重逢的期盼。
2. 写作手法
寓情于景:上片“枝上子规催去旆”以子规啼鸣催促行旌,“柳条偏系离情”借柳条轻牵传递不舍,“片云留雨锁愁城”用云雨锁城暗喻愁绪难散,将离别时的眷恋融入具体景物,让情感借景物自然流露。烘托:“不堪明月夜,寂寞照南荣”以清冷明月独自映照南檐的凄清之景,烘托出离别后无人相伴的孤寂氛围,让离别愁绪更显浓重。比喻:“风雷已促鹏程”中“鹏程”喻指友人即将展开的远大前程,用鹏鸟展翅的意象,生动写出对其把握时机建功立业的殷切期许。情景交融:“枝上子规催去旆,柳条偏系离情”句,子规啼鸣本是自然之景,却因“催去旆”染上离别催促的愁意;柳条轻垂原是寻常之态,因“偏系离情”被赋予不舍的情愫,景物与离情相互渗透,景中含情,情由景生,凸显离别时的伤感。
3. 分段赏析
上片“枝上子规催去旆,柳条偏系离情”,以景物起兴写送别之愁。枝头的子规鸟声声啼鸣,仿佛在催促远行的旗帜;柳枝偏偏系住离别的情感,“子规”自古含离别之意,“催去旆”强化离别之迫;“柳条系离情”化用折柳送别的传统意象,将无形的离情寄托于有形的柳枝,开篇便奠定伤感基调。“片云留雨锁愁城”一句,以景写情深化愁绪。一片乌云带着雨水停留,像锁住了充满愁绪的城池,“锁愁城”将抽象的愁情具象化为被封锁的城池,写出离别后愁绪的浓重与压抑。“不堪明月夜,寂寞照南荣”,写月夜独处的孤寂。难以忍受明月高悬的夜晚,清冷月光寂寞地照在南边的屋檐,“不堪”直抒胸臆,“寂寞照南荣”以月光的清冷孤寂衬托内心的孤独,将离别后的怅惘推向深处。下片“莫作东山今日计,风雷已促鹏程”,转而为对方鼓劲。不要作归隐东山的打算,时局风云已在助你前程远大,“东山计”暗用谢安归隐典故,“风雷促鹏程”以“鹏程”比喻远大前程,用自然意象的变化展现对友人的鼓励,情感由伤感转为激昂。“功成来伴赤松行”一句,寄寓对未来的约定。待你功成名就后,再来与我相伴归隐,化用张良助刘邦功成后随赤松子归隐的典故,既表达对友人建功立业的期盼,又暗含对归隐闲居的向往,公私情怀交融。“却寻鸿雁侣,尊酒会如星”,以美好愿景作结。到那时再寻觅像鸿雁般志同道合的伴侣,饮酒聚会的场面会如星辰般繁多热闹,“鸿雁侣”喻指知己,“尊酒会如星”描绘欢聚的盛景,用对未来重逢的憧憬收束,让送别之情在豁达中更显深厚。
上一篇:宋·李弥逊《和何斯举戒食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