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城烽火连三月":江城的战火已经连续燃烧了三个月之久。
"不堪对酒长亭别":不忍心在长亭里对酒告别。
"休作断肠声":不要发出那令人肝肠寸断的声音。
"老来无泪倾":人到老年已没有多少泪水可流。
"风高帆影疾":风势很大,帆影快速远去。
"目送舟痕碧":望着那渐渐消失在碧水中的船痕。
# 舟痕:指船行很怏在水面上留下的波纹。
"锦字几时来":书信什么时候才能到来。
# 锦字:代指书信。
"薰风无雁回":暖风中却没有大雁飞回。
# 薰风:东南风,和风。
南宋文学家
李弥逊(1085?~1153),南宋文学家。字似之,号筠溪居士、筠溪翁、普现居士等,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大观进士,曾任户部侍郎等职。他主张抗金,反对与金议和,为秦桧所排斥,晚年归隐连江西山。其诗命意造句皆新鲜精巧。其词则风格豪放,多抒乱世之感慨,亦有婉秀之作。主要作品有《水调歌头·横山阁对月》《春日即事》。著有《筠溪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 这是一首南宋婉约词,也是一首战乱离别词。描绘了江城烽火连绵的战乱背景下,词人送别妻子时目送帆影远去的情景,体现了归期难定、生死未卜的忧思,营造出沉郁悲怆的氛围,表达了词人内心极致的痛苦,尤其“休作断肠声,老来无泪倾”以超常思维写尽悲恸,极具艺术感染力。
2. 写作手法
用典:“锦字几时来?薰风无雁回”两句,巧妙化用“雁足传书”“织锦回文”典故。时值初夏,南风阵阵,鸿雁早已北归,书信难以传递。这一问一答,将妻子归期难料、音信渺茫的境况展露无遗,表达了词人心中对妻子安危的担忧、对重逢无期的绝望。
3. 分段赏析
开篇便以凝练笔触勾勒出送别场景的时空底色,“烽火连三月”短短五字,将长达数月的战乱惨状与百姓流离之态和盘托出,也正因如此,才不得已在江城送别妻子避难。不同于寻常宦游分离,此番生离因家国动荡而起,词人心中悲戚自是远超常人。长亭饯别之际,美酒佳肴摆在眼前,词人却“不堪对酒”。这一声“不堪”,道尽妻离子散的锥心之痛、国破家残的切肤之悲。面对妻子泪如雨下、悲泣满江的模样,词人强压悲痛劝慰“休作断肠声”,又自嘲“老来无泪倾”。所谓“无泪”,并非铁石心肠,而是经年累月的哀伤已将泪泉耗尽,这平静表象下,实则是更为汹涌的悲怆。强敌环伺、奸佞弄权,词人自身亦身处险境,生死未卜,在这般境遇下送走妻子,一句看似平静的劝慰,比嚎啕大哭更显凄凉,“无泪”的无奈也比涕泗横流更令人心碎。下阕紧承上文,如画卷般徐徐展开词人目送孤帆远去的画面。“风高帆影疾,目送舟痕碧”,狂风劲吹,船帆疾驰,江面划过悠长波痕,词人久久伫立江岸,眼神中交织着复杂心绪——既盼妻子速速远离战火,又因难舍之情希望船行得慢些。这般矛盾心理,恰似李白送别孟浩然时“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的凝望,词人专注眺望的身影跃然纸上。不难想象,此时妻子立于船头回望,看着丈夫孤身留在危境之中,同样悲从中来,断肠之音混着风声呜咽,伤心泪水如江水奔涌。词末“锦字几时来?薰风无雁回”两句,巧妙化用“雁足传书”“织锦回文”典故。时值初夏,南风阵阵,鸿雁早已北归,书信难以传递。这一问一答,将妻子归期难料、音信渺茫的境况展露无遗,词人心中对妻子安危的担忧、对重逢无期的绝望,也在字里行间达到顶点。
4. 作品点评
全词章法井然,以虚实相生之笔,构建起由近及远的时空脉络,从自身别情延展至对妻子命运的忧思,贯穿别前筹备、别时伤怀、别后怅惘的完整过程。层层递进的渲染中,情感张力不断累积,直至“休作断肠声,老来无泪倾”达至巅峰——以反常理的笔触描摹极致悲情,当断肠之声已难出口,老泪亦倾尽无余,这种超越常规情感表达的方式,恰如利刃剖心,于无声处见惊雷,让深沉的痛楚穿透纸背,产生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
上一篇:宋·李弥逊《秋晚十咏·暝坐》
下一篇:宋·李弥逊《十月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