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乌玉兔":太阳与月亮,
"时当几望":此刻正值接近满月的夜晚,
"只是光明相与":只是各自散发着光芒相互陪伴。
"天孙河鼓事应同":织女与牛郎的故事本应相同,
"又岂比、":又怎能、
"人间男女":与人间男女的情爱完全一样。
"精神契合":精神的契合,
"风云交际":与风云的际会,
"不在一宵欢聚":本就不在于这一夜的短暂欢聚。
"乘槎曾得问星津":我曾乘木筏渡天河询问星辰的奥秘,
"为我说、":它告诉我、
"因缘如此":世间因缘不过如此。
南宋政治家、词人
史浩(1106~1194),南宋政治家、词人。字直翁,号真隐居士,谥忠定,明州鄞县(今浙江宁波)人。宋高宗绍兴进士,由温州教授除太学正,升为国子博士。宋孝宗即位时,授参知政事。隆兴元年拜尚书右仆射。其诗词文辞畅达,内容多唱酬、赠别、祝寿之作。诗词往往表现出富贵雍容、安乐闲逸之趣。代表作品有《采莲·寿乡词》《太清舞》《柘枝舞》等。
1. 分段赏析
“金乌玉兔,时当几望,只是光明相与”三句点明时间与天象。“金乌”指代太阳,“玉兔”指代月亮,“几望”指每月农历十四,此时日月交相辉映。词人开篇描绘出一幅日月同辉的壮阔画面,为后文牛郎织女故事的展开奠定了宏大的宇宙背景,营造出空灵而神秘的氛围。“天孙河鼓事应同,又岂比、人间男女”两句引入神话传说。“天孙”即织女,“河鼓”即牛郎,词人认为他们的故事与人间男女有所不同。此处通过对比,暗示天上仙侣的情感关系有着不同于凡人的特质,引发读者对其情感本质的好奇与思考,也为下文的哲理阐述做铺垫。“精神契合,风云交际,不在一宵欢聚”三句直抒胸臆,点明主旨。词人强调真正重要的是情感上的精神契合,如同风云际会般自然交融,而并非仅仅局限于七夕这一夜的短暂相聚。此句摆脱了传统七夕诗词着重描写相聚欢娱或离情别绪的窠臼,以理性的视角对爱情的本质进行思考,提升了词作的思想深度。“乘槎曾得问星津,为我说、因缘如此”两句借用典故深化主题。“乘槎”的典故源自传说中有人乘木筏到天河遇牛郎织女之事,词人想象自己乘槎问津,借仙人之口说出缘分的真谛在于精神契合。这一典故的运用,使抽象的哲理变得生动可感,同时也增添了词作的浪漫奇幻色彩,使全词在浪漫与哲理交织中收束,余韵悠长。
上一篇:宋·史浩《花心动·端午》
下一篇:宋·史浩《采莲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