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niàn
jiāo
·
·
zhōng
qiū

朝代:宋作者:史浩浏览量:1
tiān
shuǐ
kàn
cháng
é
chū
lún
hán
guì
shū
guāng
zhào
yào
耀
chén
jiè
dōu
chéng
yín
wàn
xiàng
sēn
luó
xiū
míng
juǎn
cǎi
àn
dàn
wéi
jīn
fēng
gāo
zhòng
jǐng
shī
湿
cuì
shí
shuí
xìn
suō
mào
fēng
zhēn
yǐn
duì
yǐng
wéi
sān
rào
lóng
pán
dān
jiù
hòu
qīng
huī
guó
yǎng
yín
chán
guān
dào
chù
kuī
shí
sān
qiān
xíng
mǎn
néng
fēi
shàng
xuán

译文

碧蓝的天空如水一般,看嫦娥慢慢出现,像一轮寒冷的美玉般的月亮。桂树的影子稀疏,月光闪耀,尘世都变成了银色。万物繁盛,因羞于与月争辉而收起了光彩,只有今晚显得黯淡。风大露水重,井边的梧桐树叶上的翠绿之色被露水打湿,不时滴下。谁能相信头发花白的老者,在鄮峰真正隐居,对着自己的影子成为三友之一。老虎环绕、蛟龙盘曲,炼成丹药之后,有一颗清辉闪耀的地方。这里不养银蟾,不管玉兔,到处都圆满无缺。修行圆满之后,也能飞上北极星所在的地方。

逐句剖析

"碧天似水":碧蓝的天空如水一般,

"看常娥摩出":看嫦娥慢慢出现,

"一轮寒璧":像一轮寒冷的美玉般的月亮。

"桂魄扶疏光照耀":桂树的影子稀疏,月光闪耀,

"尘界都成银色":尘世都变成了银色。

"万象森罗":万物繁盛,

# 万象森罗:谓宇宙存在之各种现象森然罗列于前也。

"羞明卷彩":因羞于与月争辉而收起了光彩,

# 卷彩:指万物收去光彩。,羞明:指万物羞见月光。

"黯淡唯今夕":只有今晚显得黯淡。

"风高露重":风大露水重,

"井梧湿翠时滴":井边的梧桐树叶上的翠绿之色被露水打湿,不时滴下。

"谁信鹤发婆娑":谁能相信头发花白的老者,

"鄮峰真隐":在鄮峰真正隐居,

# 鄮峰真隐:史浩自谓。

"对影为三益":对着自己的影子成为三友之一。

# 三益:三个互相得益的朋友。

"虎绕龙蟠丹就后":老虎环绕、蛟龙盘曲,炼成丹药之后,

# 丹就:丹炼成功以后。

"一颗清辉的国":有一颗清辉闪耀的地方。

# 的:明也,表见也。

"不养银蟾":这里不养银蟾,

"不关玉兔":不管玉兔,

"到处无亏蚀":到处都圆满无缺。

# 无亏蚀:没有月缺之事。

"三千行满":修行圆满之后,

"也能飞上璇极":也能飞上北极星所在的地方。

# 璇极:星界。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念奴娇·中秋》是宋代词人史浩创作的一首词。此词描绘了中秋之夜的澄澈夜空与皎洁月光,营造出空灵、静谧的氛围。上片着重描写中秋月色之美,将明月比作寒璧,展现出月色的清冷与皎洁。下片则由景及人,塑造了一位在鄮峰隐居的高洁之士形象,表达了对超凡脱俗境界的向往。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南宋政治家、词人

史浩(1106~1194),南宋政治家、词人。字直翁,号真隐居士,谥忠定,明州鄞县(今浙江宁波)人。宋高宗绍兴进士,由温州教授除太学正,升为国子博士。宋孝宗即位时,授参知政事。隆兴元年拜尚书右仆射。其诗词文辞畅达,内容多唱酬、赠别、祝寿之作。诗词往往表现出富贵雍容、安乐闲逸之趣。代表作品有《采莲·寿乡词》《太清舞》《柘枝舞》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上阕:“碧天似水,看常娥摩出,一轮寒璧”,开篇描绘中秋夜空如澄澈的水,形象地营造出一种空灵、澄澈的氛围,紧接着将明月的出现想象成嫦娥摩挲而出,把明月比作寒璧,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明月的清冷与圆润,为全词奠定了清冷、高远的基调。“桂魄扶疏光照耀,尘界都成银色”,进一步描绘月光,以桂魄指代月亮,说月光照耀下尘世间一片银白,突出了月光的明亮和皎洁,给人以视觉上的强烈冲击,展现出中秋之夜月光的独特魅力。“万象森罗,羞明卷彩,黯淡唯今夕”,通过描写世间万物在月光下都收起光彩,只有今晚黯淡无光,从侧面烘托出明月的光辉,强化了明月在中秋夜的主导地位,也暗示了在这明月面前,世间万物都显得微不足道,进一步营造出清冷、高远的氛围。“风高露重,井梧湿翠时滴”,描绘了中秋之夜风高露重,井边梧桐树被露水打湿,翠绿的叶子不时滴下水珠的情景,以细微的环境描写,增添了画面的生动感,同时也从侧面烘托出夜晚的清冷。下阕:“谁信鹤发婆娑,鄮峰真隐,对影为三益”,词人以“鹤发婆娑”的形象表明自己是鄮峰的真正隐士,“对影为三益”化用李白“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之意,表达出自己与明月、身影相伴的隐士生活,展现出一种超脱尘世的孤寂与自在。“虎绕龙蟠丹就后,一颗清辉的国”,运用道家炼丹典故,“虎绕龙蟠”象征着道家修炼的过程,“丹就后”暗示修炼成功,“一颗清辉的国”表明修炼成功后如明月般圆满,表达了词人对道家修炼境界的追求,将自己的情怀与明月的圆满相联系,深化了主题。“不养银蟾,不关玉兔,到处无亏蚀”,再次强调自己追求的境界如同明月,不受传统神话中银蟾、玉兔等因素影响,始终保持圆满无缺,进一步表达了对超凡脱俗、圆满境界的向往。“三千行满,也能飞上璇极”,最后表明只要积累足够的功德,就能飞升仙界,表达了对道家修炼最终目标的坚定信念,升华了全词追求道家超凡境界的主题。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史浩《木兰花慢·忠劳久笃于王家;维熊维罴》

下一篇:宋·史浩《花心动·端午》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