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与疏慵":上天赋予我疏懒懒散的天性,
"人怜憔悴":人们怜惜我憔悴的模样,
"分甘抛弃簪缨":我却甘愿抛却官职。
"有时乘兴":有时趁着兴致,
"波上叶舟轻":驾着像叶子般轻盈的小船在波上漫游。
"十里横塘过雨":雨后的十里横塘,
"荷香细、":荷花飘着清淡的香气,
"蘋末风清":水草末端的风带着清爽。
"真如画":这景色真像一幅画,
"残霞淡日":残余的晚霞与淡淡的夕阳,
"偏向柳梢明":偏把柳梢头照得格外明亮。
"凝情":沉浸在思绪里。
"尘网外":在世俗的罗网之外,
"鲈鱼旋鲙":吃着刚切好的鲈鱼肉片,
"芳酒深倾":倒满芳香的美酒。
"又算来、":又想到,
"何须身后浮名":何必在意死后留下的虚名。
"无限沧浪好景":眼前是无限的沧浪美景,
"蓑笠下、":披着蓑衣、戴着斗笠,
"且遣余生":暂且用这山水度过余生吧。
"长歌去":唱着长歌离去,
"机心尽矣":机巧的心思都已消散,
"鸥鹭莫相惊":只愿鸥鹭莫要被惊扰。
北宋词人
晁端礼(1046~1113),北宋词人。字次膺,任城(今山东济宁)人。熙宁六年进士,曾任县令,因忤逆上官而罢官,晚年受蔡京推荐,为大晟府协律郎,未受命而卒。晁端礼因长期闲居,词中多表现人生失意的情怀,颇有遒劲超旷之作。其词音韵和谐,文辞清丽。代表作品有《水龙吟》《绿头鸭》。著有《闲斋琴趣外篇》。
1. 分段赏析
上片先写词人状态与选择。“天与疏慵,人怜憔悴,分甘抛弃簪缨”直述自己天生疏淡懒散,被旁人同情憔悴,却甘愿抛却官职(簪缨代指仕途),点明远离世俗的决心。“有时乘兴,波上叶舟轻”写兴致来时,驾着轻快的小船泛舟,画面轻松自在。“十里横塘过雨”后,“荷香细、蘋末风清”以“荷香”“风清”等细腻意象,勾勒出雨后荷塘的清新:细雨刚过,荷香若有若无,风从水面(蘋末)吹来,带着凉意,自然气息扑面而来。结尾“真如画,残霞淡日,偏向柳梢明”用“真如画”作结,将雨后残霞、淡日映柳的画面比作画卷,“偏向柳梢明”更添几分灵动,让人仿佛看见夕阳余晖温柔洒在柳梢头的美景。下片转向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凝情”二字收束上片景语,引出内心感慨。“尘网外”指跳出世俗束缚,“鲈鱼旋鲙”(刚做好的鲈鱼肉切细)“芳酒深倾”(倒满美酒)两个生活场景,写出隐逸时简单却满足的日常。“又算来、何须身后浮名”一句反问,直抒胸臆:何必在意死后是否有虚名?语气洒脱,看透名利。最后“无限沧浪好景,蓑笠下、且遣余生”以“沧浪”(代指自然山水)“蓑笠”(渔翁装束)等意象,表明愿在山水间披蓑戴笠度过余生;“长歌去,机心尽矣,鸥鹭莫相惊”化用“鸥鹭忘机”的典故(传说人若无机心,鸥鹭会亲近),写自己将远离世俗心机,与自然和谐相处。全词从个人状态到景物描绘,再到对人生的思考,层层递进,语言质朴却情感真挚,展现了古代文人追求心灵自由、淡泊名利的心境。
上一篇:宋·晁端礼《望海潮·高阳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