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宸黄阁共楼船":帝王宫殿里的君臣共乘楼船,
"海气昏昏日月偏":海上雾气昏暗,日月偏离正轨。
"平地已无行在所":平地上已没有帝王的居所,
"丹心犹数中兴年":赤诚之心仍记着中兴的年月。
"生藏鱼腹不见水":着葬身鱼腹看不见海水,
"死抱龙髯直上天":死后抱着龙髯直上九天。
"板荡纯臣有如此":乱世中忠贞的大臣有这样的,
"流芳千古更无前":千古流传美名,再没有超越的。
南宋诗人
林景熙(1242~1310),南宋诗人。字德阳(一作德旸),号霁山,学者称霁山先生,温州平阳(今属浙江)人。咸淳七年上舍释褐。初授泉州教官,历礼部架阁,转从政郎。宋亡不仕,以诗书自娱,与会稽王英孙结盟。其诗文风格幽婉,沉郁悲凉又不失雄放;论诗主张“诗文归一”“根于性情”。代表作品有《山窗新糊有故朝封事稿阅之有感》《梦回》《古松》等。著有文集《白石稿》10卷、诗集《白石樵唱》6卷。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咏史怀古诗,介绍了陆秀夫负帝蹈海的史实,描绘了君臣共赴国难、国运衰微的场景,体现了陆秀夫的忠贞,营造了悲壮的氛围,表达了对其殉国精神的赞美与缅怀。
2. 写作手法
用典:“死抱龙髯直上天”,巧用黄帝乘龙升天的典故,典故原意是黄帝乘龙仙去,群臣拽龙须跟随。作者在诗中用“龙髯”喻指幼帝,写陆秀夫抱帝殉国,凸显其忠贞。反衬:以乐景衬哀情,“紫宸黄阁共楼船”,“紫宸黄阁”原指帝王宫殿,象征着王朝兴盛时君臣在宫中安稳理政的乐景;“共楼船”则写出南宋君臣流亡于楼船的哀情。用“紫宸黄阁”所代表的兴盛乐景,衬托君臣流亡楼船的困顿哀情,更突出了南宋王朝灭亡后,君臣处境的悲凉与无奈。比喻:“海气昏昏日月偏”,以“海气昏昏、日月偏移”的天象,比喻南宋国运的衰微。将抽象的“国运衰败”转化为可感知的自然景象,让读者能直观感受到当时南宋王朝面临的动荡与倾覆之势,使对国运的描述更具体可感。
3. 分段赏析
首联:“紫宸黄阁共楼船,海气昏昏日月偏”,“紫宸黄阁”本是帝王宫殿,此处写君臣共在楼船,形成反衬,凸显流亡之境;“海气昏昏”“日月偏”描绘出昏暗景象,象征国运衰微,开篇便奠定悲壮基调,让读者感受到乱世的压抑。颔联:“平地已无行在所,丹心犹数中兴年”,前句写国土沦陷,已无帝王居所,点明国破的现实;后句赞陆秀夫仍怀复国信念,“丹心”一词尽显其忠诚。两句对比,突出其在绝境中的坚守,情感真挚动人。颈联:“生藏鱼腹不见水,死抱龙髯直上天”,前句写投海殉国,生死不明的惨烈;后句化用黄帝典故,写抱帝赴死的决绝。“死抱龙髯”的描写,将陆秀夫的忠贞推向极致,展现出悲壮的气节。尾联:“板荡纯臣有如此,流芳千古更无前”,“板荡”点明乱世背景,“纯臣”直接赞美陆秀夫的忠诚,“流芳千古”则肯定其精神。收束全诗,升华情感,表达对其忠贞不渝的高度认可。
上一篇:宋·林景熙《送友人孔济之之金华》
下一篇:宋·林景熙《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