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xīn
chūn

朝代:宋作者:林景熙浏览量:1
shuāi
yán
píng
jiǔ
rùn
guó
chūn
xīn
bīng
ér
tóng
zhǎng
fēng
shuāng
tiān
rén
cǎo
xīn
xuán
luò
liǔ
yǎn
kàn
xíng
rén
rǎo
rǎo
hóng
chén
zhě
zhī
shuí
xiào
jiǎo
jīn

译文

憔悴的容颜凭借酒力才得以滋润焕发生机,故土迎来了新春,一切仿佛焕然一新。连年的战争让孩子们早早地历经沧桑,变得早熟,而天地却依旧有着风霜的严酷,却也蕴含着仁爱。如草心般漂泊无依的人,只能眼巴巴地望着落日西沉,柳眼般的离人,默默注视着过往的行人。在这纷纷扰扰的红尘世间忙碌奔波的人们啊,又有谁能效仿隐士,头戴角巾,远离尘世喧嚣,归隐田园呢?

逐句剖析

"衰颜凭酒润":憔悴的容颜凭借酒力才得以滋润焕发生机,

"故国得春新":故土迎来了新春,一切仿佛焕然一新。

"兵革儿童长":连年的战争让孩子们早早地历经沧桑,变得早熟,

"风霜天地仁":而天地却依旧有着风霜的严酷,却也蕴含着仁爱。

"草心悬落日":如草心般漂泊无依的人,只能眼巴巴地望着落日西沉,

"柳眼看行人":柳眼般的离人,默默注视着过往的行人。

"扰扰红尘者":在这纷纷扰扰的红尘世间忙碌奔波的人们啊,

"知谁效角巾":又有谁能效仿隐士,头戴角巾,远离尘世喧嚣,归隐田园呢?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新春》是宋代爱国诗人林景熙创作的五言律诗。此诗首联写诗人借酒滋润衰颜,感慨故国迎来新春;颔联展现战争岁月里儿童成长,以及天地历经风霜仍显仁厚;颈联以草心、柳眼等自然景象抒情;尾联对尘世纷扰之人发出感慨。全诗以新春为契机,抒发了诗人对故国的思念、对战乱的忧思,兼具对世事人生的思考,语言质朴却意蕴深沉,体现出诗人高超的艺术表现力。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南宋诗人

林景熙(1242~1310),南宋诗人。字德阳(一作德旸),号霁山,学者称霁山先生,温州平阳(今属浙江)人。咸淳七年上舍释褐。初授泉州教官,历礼部架阁,转从政郎。宋亡不仕,以诗书自娱,与会稽王英孙结盟。其诗文风格幽婉,沉郁悲凉又不失雄放;论诗主张“诗文归一”“根于性情”。代表作品有《山窗新糊有故朝封事稿阅之有感》《梦回》《古松》等。著有文集《白石稿》10卷、诗集《白石樵唱》6卷。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衰颜凭酒润”:此句是诗人对自身形象与状态的刻画。一个“衰颜”生动地描绘出诗人容颜的衰老,尽显岁月沧桑之感。“凭酒润”则点明诗人试图借助酒来慰藉自己,让酒滋润自己这副衰老的容颜,暗示出诗人内心的愁苦与无奈,或许是在漂泊羁旅中,或许是在感慨时光流逝,借酒浇愁之情跃然纸上。“故国得春新”:此句将思绪从自身转向故园。“故国”一词点明了诗人心系故乡,“得春新”描绘出故乡在新春时节焕然一新的景象。然而,这种美好与诗人自身的漂泊形成鲜明对比,更凸显出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虽故乡新春美好,但自己却无法亲身感受,增添了一种淡淡的哀愁。“兵革儿童长”:此句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不安。“兵革”直接点明了战争的残酷与频繁,“儿童长”则揭示了战争对儿童的严重影响,他们在战火中成长,本应无忧无虑的童年被战争阴影笼罩。诗人通过这一描写,表达了对战争的谴责和对和平的渴望,以及对战争中受苦百姓的深切同情。“风霜天地仁”:此句富有哲理意味。“风霜”象征着生活的磨难与艰辛,“天地仁”则赋予了自然一种人文关怀,仿佛天地在这艰难的世道中展现出一种仁慈之心。诗人或许是在感慨,尽管人间充满苦难,但大自然依然以其规律运行,给予万物生存的空间,暗示着在困境中也应保持对生活的希望和信念。“草心悬落日”:此句通过描写自然景象来寄托情感。“草心”代表着微小而坚韧的生命,“悬落日”描绘出草在落日余晖下的景象,仿佛草的心也随着落日而悬挂着,给人一种孤独、落寞之感。诗人借此表达自己在漂泊生活中的孤独与无助,以及对时光流逝的感慨。“柳眼看行人”:此句将柳拟人化,“柳眼”形象地描绘出柳芽初绽时的清新姿态,仿佛柳树也在注视着过往的行人。这里的“行人”既可以是诗人自己,也可以是世间所有漂泊的人。诗人通过这一描写,进一步渲染了一种羁旅愁思的氛围,暗示着行人的漂泊不定和人生的无常。“扰扰红尘者,知谁效角巾”:此句是对尘世众生的一种感慨。“扰扰红尘者”描绘出世间人们忙碌、纷扰的生活状态,“知谁效角巾”则以反问的形式,表达出在这纷繁尘世中,有谁能像古代隐士那样,头戴角巾,超脱尘世,保持内心的宁静与淡泊。诗人借此抒发了自己对世俗的超脱和对高洁品质的向往。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林景熙《新丰道中》

下一篇:宋·林景熙《哭德和伯氏六首其一》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