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盖世竟何为":英雄项羽盖世无双,可最终却成就了什么呢,
"故里凄凉越水涯":故乡一片凄凉,位于越水之畔。
"百二势倾争逐鹿":秦朝地势险固却局势倾颓,各方争逐天下,
"八千兵散独乘骓":八千子弟兵溃散,自己独自骑着乌骓马。
"计疏白璧孤臣去":鸿门计疏放走孤臣,空留玉璧,
"泪落乌江后骑追":眼泪洒落在乌江畔,身后还有追兵追赶。
"遗庙荒林人酹酒":荒林中的祠庙,人们洒酒祭奠,
"至今春草舞虞姬":直到如今,春草还在为虞姬翩翩起舞。
南宋诗人
林景熙(1242~1310),南宋诗人。字德阳(一作德旸),号霁山,学者称霁山先生,温州平阳(今属浙江)人。咸淳七年上舍释褐。初授泉州教官,历礼部架阁,转从政郎。宋亡不仕,以诗书自娱,与会稽王英孙结盟。其诗文风格幽婉,沉郁悲凉又不失雄放;论诗主张“诗文归一”“根于性情”。代表作品有《山窗新糊有故朝封事稿阅之有感》《梦回》《古松》等。著有文集《白石稿》10卷、诗集《白石樵唱》6卷。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咏史诗。描绘了项羽故里的凄凉,感叹盖世英雄的最终归宿,表达了诗人对项羽悲剧命运的惋惜与感慨,同时暗含对历史兴亡与世事无常的思考。
2. 写作手法
用典:本诗用典突出,贴切运用大量典故,如“百二势倾争逐鹿”句,“逐鹿”化用《史记・淮阴侯列传》“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的典故,以“逐鹿”代指争夺天下,暗合项羽与刘邦争夺天下的历史背景,凝练概括了秦末群雄争霸的局势。情景交融:“英雄盖世竟何为,故里凄凉越水涯”,“故里凄凉越水涯”勾勒出项羽故乡在越水之畔的荒凉景象——曾经的英雄故里,如今只剩萧瑟凄清,与“越水涯”的苍茫空间相映,尽显时光冲刷后的破败。“英雄盖世竟何为”以反问直抒胸臆,叹惋项羽虽有盖世之才,最终却落得故里凄凉的结局,暗含对英雄末路的悲怆。“凄凉”既是眼前故里的实景,也是诗人对项羽命运的情感投射。景的荒凉与情的叹惋相互渗透,开篇便奠定“景中含悲、悲由景生”的基调。意象组合:“百二势倾争逐鹿,八千兵散独乘骓”,组合“百二势倾”“逐鹿”“八千兵散”“独乘骓”四个意象。“百二势倾”暗指秦地险要地势的瓦解,“逐鹿”象征天下争夺,“八千兵散”描绘楚军溃败之景,“独乘骓”聚焦项羽孤身骑乌骓马的细节。这些意象以时间为线,从“势倾”到“兵散”,从群体到个体,浓缩了项羽从争霸天下到兵败落魄的命运转折,形成“盛极而衰”的历史画面。以景结情:“遗庙荒林人酹酒,至今春草舞虞姬”,尾联未直接抒发对项羽的惋惜或对历史的感慨,而是以“遗庙荒林”“春草”“虞姬”等意象勾勒画面:项羽的庙宇在荒林中破败萧瑟,后人在此洒酒祭奠;时至如今,春风拂过,岸边春草摇曳,仿佛当年虞姬翩翩起舞的身影仍在眼前。“遗庙荒林”的荒凉之景,暗合首联“故里凄凉”的基调,藏尽对英雄末路的悲怆;“春草舞虞姬”则将历史记忆(虞姬殉情)与眼前实景(春草摇曳)交融,既延续了“乌江泪落”的悲情,又以“至今”二字将时空拉远,让对项羽命运的叹惋、对兴亡无常的思索,都消融在荒林春草的静默之中。对比:“遗庙荒林人酹酒,至今春草舞虞姬”描绘了项羽故里的凄凉景象。项羽的遗庙位于荒林之中,只有少数人前来祭奠,献上一杯酒。而如今,只有春天的草在风中舞动,仿佛在为虞姬跳舞。通过这种今昔对比的手法,诗人将项羽曾经的辉煌和现在的凄凉进行了鲜明的对比,突出了项羽的悲剧命运,表达了诗人对项羽的同情和惋惜之情。反问:“英雄盖世竟何为”,此句以反问的语气提出“(项羽这般)盖世英雄,最终竟然是为了什么呢?”,不直接给出答案,而是通过反问引发读者思考。表面上是对项羽英雄一生最终结局的质疑,实则暗含对其悲剧命运的慨叹,纵然拥有盖世武功与雄心,却落得兵败身死、故里凄凉的结局,强化了诗歌对英雄末路的惋惜与深沉的历史感慨,比直接陈述更具感染力,能让读者更深刻地体会到其中的怅惘之情。
3. 分段赏析
首联“英雄盖世竟何为,故里凄凉越水涯”开门见山,以“英雄盖世”的赞誉与“竟何为”的追问形成强烈反差,突出项羽虽曾叱咤风云却终未成就大业的遗憾。“故里凄凉越水涯”则转向现实场景,用“凄凉”二字勾勒出项羽故里的荒败,“越水涯”的空阔更添孤寂,为全诗奠定了悲怆的基调。颔联“百二势倾争逐鹿,八千兵散独乘骓”承接历史脉络。“百二势倾”化用“秦地百二山河”的典故,形容项羽曾拥有的险固地势与强大势力;“争逐鹿”以“逐鹿中原”的传统意象,概括群雄争霸的历史背景。“八千兵散”对应项羽垓下兵败的现实,“独乘骓”则以“独”字强调英雄失路后的孤独,曾经率八千子弟兵横扫天下的西楚霸王,最终只剩一匹乌骓马相伴。颈联“计疏白璧孤臣去,泪落乌江后骑追”聚焦项羽失败的关键细节。“计疏白璧”暗指项羽刚愎自用、错失良机(如范增曾献玉斗却被拒绝),“孤臣去”写出他众叛亲离的处境;“泪落乌江”化用“霸王别姬”的故事,将英雄末路的悲怆浓缩在“泪落”二字中,而“后骑追”的紧迫则进一步渲染了穷途末路的绝望,细节中见悲剧。尾联“遗庙荒林人酹酒,至今春草舞虞姬”由历史转向现实,收束全诗情感。“遗庙荒林”与首联“故里凄凉”呼应,描绘项羽祠庙如今荒草丛生的景象,“人酹酒”则以后人洒酒祭奠的动作,传递出对其失败的惋惜与对英雄的追念。末句“春草舞虞姬”尤为精妙:春草摇曳,似虞姬亡灵仍在起舞,将历史的苍凉与传说中的深情结合,用拟人的手法让静态的景物有了动态的情感,余韵悠长。全诗通过今昔对照、细节铺陈与景物烘托,既写尽项羽“英雄末路”的悲剧,也道尽了后人对这位“失败英雄”的深切怀念。
上一篇:宋·林景熙《鹿城晚眺》
下一篇:宋·林景熙《赋双松堂呈薛监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