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hēng
zhā
·
·
qiū
lái
chóu
gèng
shēn

朝代:宋作者:杨无咎浏览量:1
qiū
lái
chóu
gèng
shēn
dài
shuāng
é
qiǎn
cuì
xiù
qiè
chūn
hán
xiū
zhú
xiāo
xiāo
wǎn
yǒu
shuí
zhī
hèn
hóng
鸿
yuǎn
xiǎo
bèi
西
fēng
yòu
shì
chóng
mén
yǎn

译文

秋天来了,心中的愁绪愈发浓重,无心梳妆,双眉轻描,显得淡薄而慵懒。身着翠袖,却仿佛连春日般的微寒都难以承受,傍晚时分,修长的竹子在风中萧萧作响。这份心意又有谁能知晓呢,心中的怨恨如同那孤独的鸿雁,飞向远方。独自在西风中伫立片刻,转过身,再次将重重门户掩上。

逐句剖析

"秋来愁更深":秋天来了,心中的愁绪愈发浓重,

"黛拂双蛾浅":无心梳妆,双眉轻描,显得淡薄而慵懒。

# 双蛾:即双眉。

"翠袖怯春寒":身着翠袖,却仿佛连春日般的微寒都难以承受,

"修竹萧萧晚":傍晚时分,修长的竹子在风中萧萧作响。

"此意有谁知":这份心意又有谁能知晓呢,

"恨与孤鸿远":心中的怨恨如同那孤独的鸿雁,飞向远方。

"小立背西风":独自在西风中伫立片刻,

"又是重门掩":转过身,再次将重重门户掩上。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生查子・秋来愁更深》是宋代杨无咎创作的一首词。此词主题围绕闺怨,描绘深秋时节闺中少妇思念远方心上人的哀怨情状。上片点明深秋,刻画女子无心梳妆、怯寒等外在形象,暗示愁苦孤独;下片抒发女子的愁绪与怨恨,借“孤鸿”等意象,展现其独倚西风、重门深掩的孤寂。运用借景抒情,以深秋之景烘托愁情;还采用细节描写,如“黛拂双蛾浅”展现女子心绪。作为传统闺怨题材词,虽思想上未出新意,但艺术上情景交融,细腻刻画女子心理。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南宋书画家、词人

杨无咎(1097~1169?),宋代书画家、词人。字补之,号逃禅老人,又号清夷长者,清江(今江西樟树市)人。宋高宗时,因不愿依附秦桧,累征不起,隐居而终。杨无咎善画墨梅,工书法,词亦殊工,被称为“逃禅三绝”。他创作的墨梅在画史上影响深远,在当时已经声名远播,有“得补之一幅梅,价不下百千匹”之说。其书法学欧阳询,笔势劲利。他的词多题画之作,风格婉丽。存世作品有《四梅花图》《雪梅图》。著有《逃禅词》一卷。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词,属生查子词牌,也是一首闺怨题材词。描绘了深秋时节闺中少妇思念远方心上人,愁怨交织的情形,表达了女子的相思之苦与孤寂之情。借深秋之景和女子的形象、动作,写出了女子的哀怨情思。

2. 分段赏析

这首词开篇便将时间定格在深秋,直接点明闺中少妇因秋意渐浓而愁绪愈深。自宋玉发出悲秋之叹起,秋便成为诗歌中表达无奈与喟叹的经典题材。对于女子而言,秋意更添愁肠,正如汉代班婕妤在《怨歌行》中所忧,“常恐秋节至,凉飚夺炎热。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这或许正是词中女子秋来愁深的缘由。紧接着,词人没有继续渲染愁绪的浓重,而是转而描绘女子的外在模样:“黛拂双蛾浅”,女子因孤寂而心绪不宁,连妆容都无心细致修饰,使得“愁”的内涵更加具体可感。“翠袖怯天寒,修竹萧萧晚”两句,化用杜甫《佳人》中“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之句。女子身着翠袖,对天气变化浑然不觉,依旧夏衣在身,直到寒意侵体才有所察觉。一个“怯”字,既写出女子衣单体弱,更暗示其孤寂可怜。上片末句“修竹萧萧晚”,看似描绘女子居所周围的秋景,实则借深秋薄暮中修竹在风中瑟瑟摇动之景,进一步映衬出女子的愁苦与孤独,她的形象恰似这单薄、寂寥的修竹。下片抒情意味更浓。“此意有谁知,恨与孤鸿远”,女子的情感由怨转恨,可见她已在孤寂中度过了漫长时光。“孤鸿”意象丰富,既象征女子如失群的孤鸿般孤单,又寄托着她希望鸿雁能将自己的怨愤与思念带给远方心上人的期盼。同时,此句也暗示女子长久伫立窗前,目送鸿雁远去。“小立背西风,又是重门掩”,女子在萧瑟西风中独自站立,看着孤鸿消失在视野,无奈又惆怅地回到闺房,再次掩上重重门扉,日复一日地被孤寂与凄凉环绕。“又”字看似寻常,却饱含女子的辛酸与无奈。

3. 作品点评

闺怨是古典诗词的常见题材,这首《生查子》虽在思想上未出新意,但在艺术表现上颇具特色。词中情景相互映衬,对女子心理的刻画细腻入微,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杨无咎《柳梢青·玉骨冰肌》

下一篇:宋·杨无咎《两同心·秋水明眸》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