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冬诗绝稀":去年冬天我写诗极少,
"作意待好春":一心盼着春天能好好创作。
"春至病始苏":春天到了,我病刚好,
"强赋情少真":勉强赋诗却缺少真挚情感。
"梅花到海棠":从梅花开放到海棠花期,
"不过数十首":不过写了几十首诗。
"其间岂无兴":这期间难道没有创作兴致,
"有笔慵开口":只是我犯懒不愿动笔。
"每逢风日美":每逢风和日丽的好天气,
# 每:一作繁。
"心醉人不知":我心沉醉,自己都浑然不知。
"林间行若狂":在林间行走如痴如狂,
"藉草或移时":卧在草地上,常常一待许久。
"芳花倏扫踪":花朵很快消失不见,
"转作满园叶":转眼间满园都是绿叶。
"油然翠欲流":那绿叶生机盎然,仿佛要流淌出来,
"剪若阴初叠":层层叠叠好似初剪。
"老夫爱深处":我偏爱树林深处,
"穿树开生路":穿过树木开辟新的路径。
"香不是风香":那香气不是风本身的香,
"吹来复吹去":随风飘来又飘去。
"扶筇仰面看":我拄着拐杖仰头看,
"青子枝间团":枝头青果团团。
"引客任摘尝":邀请客人随意采摘品尝,
"庸讵疑整冠":哪会顾忌那些无端猜疑。
"闲来坐根石":闲暇时坐在树根旁的石头上,
"远望浑无隙":远望满眼绿意没有空隙。
"大似天女机":就好像天女用织机,
"重重绿萝织":编织出重重绿幕。
"黄蜂恐我嗔":黄蜂似乎怕我生气,
"拟住退逡巡":想要停留又退缩不前。
"向夏吟更懒":入夏后我吟诗更懒,
"却防蜂笑人":却怕黄蜂也会嘲笑我。
"从今当健走":从今往后我要积极行动,
"古囊勤抖擞":多多抖擞我的诗囊。
"莫作苍蝇鸣":不再像苍蝇般发出微弱声响,
"常如狮子吼":要如狮子吼般有力创作。
南宋词人
张镃(1153~1221?),南宋词人。字功甫,亦作功父,又字时可,号约斋,寓居临安(今浙江杭州)。出身显赫,为宋南渡名将张俊曾孙,刘光世外孙。隆兴二年为大理司直,淳熙年间直秘阁通判婺州。其长于词,内容大都写园林风光、节序感兴、咏花赏月以及交游酬唱等,也有少数词作感怀国事。词风清丽和婉,语言明快洗练。写景咏物,尤为工细。代表作品有《梅品》《仕学规范》。
1. 分段赏析
“去冬诗绝稀,作意待好春。春至病始苏,强赋情少真”,这几句是作者在回顾自己过去一段时间的诗歌创作情况。意思是去年冬天几乎没写什么诗,心里一直盼着春天,想着春天来了能好好创作。可春天到了,病刚好,勉强写出来的诗却缺乏真挚情感。这里直白地袒露了自己创作上的困境,因疾病等因素影响,即便到了适宜创作的春天,也难以找到状态,为全诗定下一种略带无奈与自省的基调。“梅花到海棠,不过数十首。其间岂无兴,有笔慵开口”,作者接着说从梅花开放到海棠花期,这段时间创作的诗不过寥寥数十首。其实在这期间并非没有创作灵感,只是自己犯懒,不愿提笔。“岂无兴”与“慵开口”形成鲜明对比,生动地刻画出作者内心有创作欲望,却因懒惰而消极怠工的矛盾状态,进一步深入剖析了自己在创作上的问题。“每逢风日美,心醉人不知。林间行若狂,藉草或移时”,此部分开始描写作者在春日里的生活状态。每当遇到风和日丽的好天气,作者便陶醉其中,自己都浑然不觉。在林间行走时如痴如狂,还会卧在草地上,一待就是很长时间。这几句通过对作者行为举止的描写,展现出他对春日美景的沉醉与热爱,也从侧面反映出自然对他心灵的抚慰,尽管创作不顺,但自然之美仍能让他获得愉悦。“芳花倏扫踪,转作满园叶。油然翠欲流,剪若阴初叠”,描绘了春天景色的变化,花朵很快就消失不见,取而代之的是满园绿叶。那绿叶色泽浓郁,仿佛要流淌出来,层层叠叠像是精心裁剪过。作者用细腻且生动的语言,抓住了季节交替时自然景致的特征,体现出对自然变化的敏锐观察,同时也暗示着时光的流逝,为后文自我勉励埋下伏笔。“老夫爱深处,穿树开生路。香不是风香,吹来复吹去”,作者表示自己偏爱树林深处,不惜穿过树林开辟新的路径。而那若有若无的香气,随着风飘来飘去。这里营造出一种幽静、神秘的氛围,展现了作者对自然中幽僻之处的探索与喜爱,体现出他追求独特体验、不拘常规的心境。“扶筇仰面看,青子枝间团。引客任摘尝,庸讵疑整冠”,写作者拄着拐杖仰头看,看到枝头已经结满了青果,还热情地邀请客人随意采摘品尝,并不在意那些可能产生误解的行为(如“整冠”可能会被怀疑偷果,但作者并不顾忌)。此句刻画了作者随性、豁达的形象,在自然中享受生活,与人分享,尽显洒脱。“闲来坐根石,远望浑无隙。大似天女机,重重绿萝织”,描述了作者闲暇时坐在树根旁的石头上,远望过去,满眼都是茂密的绿意,没有空隙,就好像是天女用织机编织出的重重绿幕。作者运用比喻,将眼前的绿意盎然描绘得如诗如画,进一步强调了自然景色的美妙,也表达出自己对这种宁静美好自然环境的沉醉。“黄蜂恐我嗔,拟住退逡巡。向夏吟更懒,却防蜂笑人”,以一种诙谐有趣的方式写道,黄蜂似乎怕自己生气,想要停留却又退缩不前。作者调侃自己到夏天更加懒得吟诗了,甚至都担心黄蜂会嘲笑自己。这里用拟人的手法,赋予黄蜂以人的情感和动作,增添了诗歌的趣味性,同时也再次点明自己创作上的慵懒状态。“从今当健走,古囊勤抖擞。莫作苍蝇鸣,常如狮子吼”,最后作者下定决心,从今往后要积极行动起来,多多创作,就像要勤快地抖动古老的诗囊(喻指创作)一样。还表示不能像苍蝇那样发出微弱、无足轻重的声音,而要像狮子吼般发出有力、有价值的作品。这几句体现了作者的自我反省与激励,从之前的慵懒消极转变为积极进取,为全诗画上了一个充满希望与决心的句号。
上一篇:宋·张镃《题松身》
下一篇:宋·张镃《分题得古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