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吹倒人":春风吹得人站立不稳,
"禅师出山来":禅师从山中来到城里。
"相陪坐几月":我陪禅师静坐几个月,
"口边生尘埃":嘴边都快积满灰尘了。
"夏风吹长树":夏风吹动树木生长,
"禅师归山去":禅师却要回到山里去了。
"为嫌城里热":因为嫌弃城里太热,
"再三留不住":怎么挽留也留不住他。
"学诗无后先":学写诗不分先后,
"到此如狂颠":我到了这境界像疯癫一样痴迷。
"有问是谁格":若有人问这是谁的诗风,
"且疑三十年":我恐怕要疑惑三十年。
南宋词人
张镃(1153~1221?),南宋词人。字功甫,亦作功父,又字时可,号约斋,寓居临安(今浙江杭州)。出身显赫,为宋南渡名将张俊曾孙,刘光世外孙。隆兴二年为大理司直,淳熙年间直秘阁通判婺州。其长于词,内容大都写园林风光、节序感兴、咏花赏月以及交游酬唱等,也有少数词作感怀国事。词风清丽和婉,语言明快洗练。写景咏物,尤为工细。代表作品有《梅品》《仕学规范》。
1. 分段赏析
“春风吹倒人,禅师出山来”两句以夸张手法描写春风之盛。一个“倒”字生动表现了春风之强劲,暗示自然伟力对尘世的扰动;而“出山来”则形成反差,突出禅师超然物外的形象。这种对比手法为后文禅师的归去埋下伏笔。“相陪坐几月,口边生尘埃”两句以白描手法记录修行生活。“坐几月”体现禅修的持久静默,“口边生尘埃”既是写实,又暗含禅宗“不立文字”的深意。诗人用诙谐的笔触,将严肃的修行日常写得趣味盎然。“夏风吹长树,禅师归山去”两句形成时空转换。前句“长树”暗示季节更替,展现自然生机;后句“归山”呼应首联,构成完整叙事。这种以自然景物衬托人事变迁的手法,体现了中国传统诗歌的典型特征。“为嫌城里热,再三留不住”两句揭示禅师归隐的缘由。“嫌热”既是实写夏季酷暑,又暗喻尘世纷扰;“留不住”三字平实有力,凸显禅师超脱尘俗的坚定意志。语言虽浅近,意蕴却深远。“学诗无后先,到此如狂颠”两句转入诗人自况。“无后先”体现艺术追求的无差别境界,“如狂颠”则生动描摹创作时的忘我状态。这种将诗道与禅理相通的表达,展现了宋代文人特有的艺术感悟。“有问是谁格,且疑三十年”两句以设问作结。“是谁格”的疑问,暗示艺术风格难以言诠;“三十年”的夸张表述,既表现对诗艺的执着追求,又暗合禅宗“参话头”的修行方式。结尾余韵悠长,引人深思。
上一篇:宋·张镃《次韵叔祖阁学秋兴》
下一篇:宋·张镃《皇太子生辰二首其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