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dān

朝代:宋作者:张镃浏览量:1
fēn
shǔ
lùn
chūn
dōu
yīng
ràng
dān
zhī
dān
mǎn
dān
xiāng
hán
chú
zhī
xīn
qiè
cóng
rén
nán
kěn
huí
zhào
duō
bàn
jiǎn
lái
kàn

译文

如果按照品第、格调来评判春天的景物,那么其他的都应该让牡丹居于首位。几枝单瓣紫牡丹,满载着带着夕阳余晖的清冷香气。除了我能深切的体悟牡丹的真谛,其他人很难写出关于牡丹的妙句。怎么舍得在划船回去的日子就离去呢,要多剪一些牡丹花瓣来观赏。

逐句剖析

"分数论春物":如果按照品第、格调来评判春天的景物,

"都应让牡丹":那么其他的都应该让牡丹居于首位。

"几枝单叶紫":几枝单瓣紫牡丹,

"满担夕香寒":满载着带着夕阳余晖的清冷香气。

"除我知心切":除了我能深切的体悟牡丹的真谛,

"从人得句难":其他人很难写出关于牡丹的妙句。

"肯辞回櫂日":怎么舍得在划船回去的日子就离去呢,

# 櫂:一作棹。

"多瓣剪来看":要多剪一些牡丹花瓣来观赏。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牡丹》是宋代诗人张镃创作的咏物诗。此诗开篇以议论起笔,前两句直言若以品格、格调评判春日花卉,牡丹当居魁首,凸显其对牡丹的高度推崇。又描绘牡丹枝叶形态与香气,几枝单叶泛着紫色,一担牡丹带着夕阳余晖的清冷香气,画面感十足。强调自己因对牡丹钟情而能写出诗句,侧面烘托出牡丹的高雅不凡,非一般人能领略其美并赋诗。表明自己不舍离去,要剪下更多花瓣观赏,进一步抒发对牡丹的喜爱。全诗围绕牡丹展开,从评价到描绘,再到抒发喜爱之情,语言质朴自然,在对牡丹的赞美中展现出诗人独特的审美情趣。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南宋词人

张镃(1153~1221?),南宋词人。字功甫,亦作功父,又字时可,号约斋,寓居临安(今浙江杭州)。出身显赫,为宋南渡名将张俊曾孙,刘光世外孙。隆兴二年为大理司直,淳熙年间直秘阁通判婺州。其长于词,内容大都写园林风光、节序感兴、咏花赏月以及交游酬唱等,也有少数词作感怀国事。词风清丽和婉,语言明快洗练。写景咏物,尤为工细。代表作品有《梅品》《仕学规范》。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分数论春物,都应让牡丹”​​此联为全诗总起,确立评价标准与核心论断。“分数”指品第、格调,诗人以评判者的姿态开篇,直言若以品格高低论春日花卉,其他花卉皆应居牡丹之下。此句看似直白,实则暗含三层深意:其一,“分数”一词凸显理性评判视角,赋予牡丹超越自然属性的文化地位;其二,“都应让”三字以绝对化表述强化牡丹的压倒性优势,奠定全诗尊崇基调;其三,通过“春物”的统摄性概念,将牡丹置于春日万物竞艳的坐标系中,凸显其独特性。此联语言凝练如金石,逻辑推演似铁律,既显诗人对牡丹的激赏,亦折射出宋代文人以理性精神观照自然的审美取向。“几枝单叶紫,满担夕香寒”​​此联转入具象描写,以冷色调笔触勾勒牡丹的形与神。“几枝单叶紫”数枝牡丹的叶片稀疏而泛着冷紫光泽,既写其形态之清癯,又暗喻其孤高品性;“满担夕香寒”一担牡丹承载的香气裹挟着夕阳余晖的寒意,以通感手法将视觉(夕照)、嗅觉(花香)、触觉(寒意)交融,营造出凄美而孤傲的意境。其中“单”“寒”二字尤见匠心——前者凸显牡丹的清冷气质,后者赋予香气以物质重量与精神质感。此联以简驭繁,在冷寂画面中暗藏对牡丹孤傲品格的礼赞,深得宋诗“理趣”之妙。​“除我知心切,从人得句难”​​此联由景入情,揭示审美主体与对象的精神共鸣。“除我”二字直陈主观立场,强调唯有自身能深切体悟牡丹之美;“知心切”则进一步以情感浓度强化这种独特性,暗示牡丹之美需以赤子之心方能洞见。“从人得句难”笔锋陡转,通过否定式表达侧面烘托牡丹的超凡脱俗——寻常人难以捕捉其神韵并形诸文字。此联以主客体互动为脉络,既彰显诗人对牡丹的专属审美权,亦暗含对世俗审美能力的轻蔑。语言看似直白的通过双重否定构建出审美空间,深得宋诗“尚意”之旨。“肯辞回櫂日,多瓣剪来看”​​此联以行为抉择收束全篇,将情感推向高潮。“肯辞”二字斩钉截铁,表明诗人甘愿放弃返程以延长赏牡丹时光;“多瓣剪来看”则以极具仪式感的动作强化这种执着——不仅要看,更要亲手剪取更多花瓣细细品鉴。此联通过具体行为描写,将抽象的喜爱转化为可触可感的画面,使牡丹之美从视觉嗅觉升华为生命体验。其中“多瓣”对应前文“几枝单叶”的孤寂意象,形成强烈反差,暗示诗人对牡丹之美的占有欲与补偿心理。结句余韵悠长。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张镃《何氏书堂》

下一篇:宋·张镃《五家林四首其一》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