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xìng
sān
shí
jiǔ
shǒu
shí

朝代:宋作者:张镃浏览量:1
shèng
dào
yóu
shū
chuán
bǐng
huǒ
qín
hàn
xīng
fǎn
qín
bào
jiàn
yóu
chēn
dǒng
wéi
yǒu
zhì
gěng
gěng
shuí
chén
shǐ
使
shí
sān
xíng
yān
lǎo
zhū
hóu
bīn

译文

圣人之道凭借书籍得以流传,却被秦始皇付之一炬遭受焚毁。汉朝兴起后,虽推翻了秦朝的暴政,但统治者见到儒生,仍然会辱骂嗔怪。董仲舒唯有一片匡扶圣道的志向,那份忠诚恳切的心意,又能向谁陈述呢。假使当时他的“天人三策”能被彻底施行,又怎会终老于诸侯的宾客之位。

逐句剖析

"圣道由书传":圣人之道凭借书籍得以流传,

"秉畀火于秦":却被秦始皇付之一炬遭受焚毁。

"汉兴反秦暴":汉朝兴起后,虽推翻了秦朝的暴政,

"见儒犹骂嗔":但统治者见到儒生,仍然会辱骂嗔怪。

"董子惟有志":董仲舒唯有一片匡扶圣道的志向,

"耿耿谁与陈":那份忠诚恳切的心意,又能向谁陈述呢。

"使时三策行":假使当时他的“天人三策”能被彻底施行,

"焉老诸侯宾":又怎会终老于诸侯的宾客之位。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杂兴三十九首(其十七)》是南宋诗人张镃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诗歌开篇两句提及秦代焚书对圣道传承的破坏;三四句汉初虽反秦暴政却仍对儒生不敬。五六句感叹董仲舒心怀壮志却难申其志,结尾两句则惋惜其治国良策未被重用,终老于诸侯幕府。全诗运用叙事与议论结合的手法,语言质朴平实,借秦焚书、汉轻儒及董仲舒的遭遇,抒发了对圣道传承受阻、贤才难遇的感慨。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南宋词人

张镃(1153~1221?),南宋词人。字功甫,亦作功父,又字时可,号约斋,寓居临安(今浙江杭州)。出身显赫,为宋南渡名将张俊曾孙,刘光世外孙。隆兴二年为大理司直,淳熙年间直秘阁通判婺州。其长于词,内容大都写园林风光、节序感兴、咏花赏月以及交游酬唱等,也有少数词作感怀国事。词风清丽和婉,语言明快洗练。写景咏物,尤为工细。代表作品有《梅品》《仕学规范》。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圣道由书传,秉畀火于秦”,开篇追溯圣道传承的劫难。圣人之道本靠书籍流传,却在秦朝被付之一炬,“圣道由书传”点明书籍对传承圣道的重要性,“秉畀火于秦”直指秦始皇焚书坑儒的历史事件,以简洁的语言勾勒出文化传承遭遇的重创。“汉兴反秦暴,见儒犹骂嗔”两句,写汉初对儒学的态度。汉朝建立后虽反对秦朝的暴政,见到儒生却仍会责骂怒斥,“反秦暴”本应带来文化复苏的希望,“犹骂嗔”却转折写出对儒学的持续轻视,形成强烈对比,暗含对汉初未能重视儒学的遗憾。“董子惟有志,耿耿谁与陈”,聚焦董仲舒的志向与困境。董仲舒胸怀大志,忠心耿耿却无人能让他施展陈述,“惟有志”“耿耿”写出董仲舒对儒学的坚守与忠诚,“谁与陈”则点出其怀才不遇的处境,道尽有识之士的无奈。“使时三策行,焉老诸侯宾”,以假设抒发感慨。倘若当时他的“天人三策”能被推行,又怎会到老都只是诸侯的宾客(未得重用),“使时三策行”表达对理想政治的期盼,“焉老诸侯宾”则以反问强化对董仲舒未得重用的惋惜,暗含对重视人才、推行儒学的呼唤,余味深长。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张镃《杂兴》

下一篇:宋·张镃《杂兴》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