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bái
tóu
wēng
niǎo

朝代:宋作者:张镃浏览量:1
guì
cóng
yōu
zhuàn
qiè
xīn
qíng
qiǎo
hǎo
chūn
lín
bǎi
niǎo
shēng
bèi
jiào
tuī
hào
shǒu
tīng
duō
shì
shào
nián
qíng

译文

桧树林中鸟鸣婉转,应和着雨后天晴的惬意,巧妙地融入了春日林间百鸟的鸣唱之中。同类误将白头翁推为年迈长者,细听鸣声却满是少年般的朝气。

逐句剖析

"桧丛幽啭惬新晴":桧树林中鸟鸣婉转,应和着雨后天晴的惬意,

"巧好春林百鸟声":巧妙地融入了春日林间百鸟的鸣唱之中。

"羽辈误教推皓首":同类误将白头翁推为年迈长者,

"细听多是少年情":细听鸣声却满是少年般的朝气。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白头翁鸟》是南宋诗人张镃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诗中围绕鸟鸣展开描写,先以“桧丛幽啭”“新晴”勾勒出清新场景,又用“巧好春林百鸟声”烘托鸟鸣之妙。后两句笔锋一转,指出人们常误将这种鸣声认作“皓首”(白头翁)的特征,实则细听更似少年般鲜活的情致。全诗通过“误推皓首”与“细听少年情”的对比,巧妙纠正对鸟鸣的刻板印象,语言简洁生动,画面感鲜明。既展现了自然中鸟鸣的灵动,也暗含对生命活力的赞美,读来饶有趣味。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南宋词人

张镃(1153~1221?),南宋词人。字功甫,亦作功父,又字时可,号约斋,寓居临安(今浙江杭州)。出身显赫,为宋南渡名将张俊曾孙,刘光世外孙。隆兴二年为大理司直,淳熙年间直秘阁通判婺州。其长于词,内容大都写园林风光、节序感兴、咏花赏月以及交游酬唱等,也有少数词作感怀国事。词风清丽和婉,语言明快洗练。写景咏物,尤为工细。代表作品有《梅品》《仕学规范》。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首句“桧丛幽啭惬新晴”描绘了春日雨过天晴的林间图景。“桧丛”点明鸟儿活动的环境——桧树丛生的林地,“幽啭”二字形容白头翁的鸣叫声清脆婉转、若有若无,“惬新晴”则将鸟鸣与天气关联,仿佛鸟儿也在为久雨初晴的爽朗天气而欢悦。这一句通过“桧丛”“新晴”等意象,勾勒出清新明丽的画面,为后文写鸟鸣做足铺垫。次句“巧好春林百鸟声”进一步扩展场景。“巧好”强调白头翁的鸣声与春日林间的其他鸟声配合得恰到好处,既不突兀,又别有韵味;“春林”二字点明季节,“百鸟声”则以群鸟齐鸣的热闹,烘托出白头翁鸣声的独特——它并非孤立存在,而是在生机盎然的春日里,与其他鸟声共同构成了一曲自然的乐章。第三句“羽辈误教推皓首”笔锋一转,引出对“白头翁”名称的思考。“羽辈”指代鸟类,“推皓首”意为鸟类们被推举为“白头”(即白头翁之名)。一个“误”字意味深长,暗示“白头翁”的称呼或许只是表象:人们可能因它的名字或外形,想当然地将其归为“白头”一族,却忽略了鸣声背后的真实特质。尾句“细听多是少年情”揭示诗眼。“细听”二字呼应前文对鸟鸣的关注,诗人静下心来仔细分辨,发现这看似普通的鸟鸣中,蕴含的竟是“少年情”——活泼、蓬勃、充满生命力的少年意趣。这一转折打破了“白头”带来的苍老印象,将鸟鸣与少年的鲜活情感联系起来,赋予白头翁鸟以青春的朝气,也暗含对生命本真状态的赞美。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张镃《杂兴》

下一篇:宋·张镃《杂兴》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