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隘留天少":山间隘口,天空被遮得只剩少许,
"江迂占地多":江水迂回,占据了更多土地。
"风梢猿自挂":风吹树梢,猿猴自在悬挂枝头,
"露草虎曾过":沾露的草丛,曾有老虎走过。
"坐客犹吴语":同坐的客人,还在说着吴地方言,
"行人尽楚歌":路上的行人,全都唱着楚地歌曲。
"川妃澜浪甚":长江女神掀起的波浪,实在汹涌,
"着语试谁何":开口说话,试着问对方是谁。
南宋文学家
洪咨夔(1176?~1236?),南宋文学家。字舜俞,号平斋,谥忠文,临安府於潜(今浙江临安)人。嘉泰进士,累官至刑部尚书,翰林学士、知制诰,加端明殿学士。其诗为江西诗派风格,受杨万里影响,时有新巧比喻,社会批判性强,有讽刺官吏、反映民生疾苦的作品,他亦善写乡村景物。其词风淋漓激壮,多磊落之感,不乏豪情壮语,也有淡雅之作。他长于制诰,典丽和洽,风骨颀秀,温纯精切,被称为南渡后之大手笔,撰有《春秋说》《两汉诏令》《平斋文集》《平斋词》等著作。代表作品有《狐鼠》《刘后溪和雁湖即事诗十绝见示次韵》《卜算子·簸弄柳梢春》等。
1. 分段赏析
首联“山隘留天少,江迂占地多”以简练笔触勾勒峡口地理特征。“山隘”二字点出山势狭窄,“留天少”形容两岸高山夹峙,天空被山影切割得只剩一线;“江迂”写江水曲折回旋,“占地多”则突出江水漫延、占据空间的态势。两句通过“少”与“多”的对比,直观呈现峡口“山窄水阔”的独特地貌,画面感鲜明。颔联“风梢猿自挂,露草虎曾过”转向自然生态的细节刻画。“风梢”指山风掠过树梢,“猿自挂”写猿猴随意攀挂在枝头,姿态悠然;“露草”沾着晨露,“虎曾过”隐现虎的踪迹。猿猴的灵动与虎的野性,共同勾勒出峡口荒僻却生机盎然的原始景象,虽无刻意渲染,却因“自”“曾”二字的平淡叙述,更添几分自然的野趣。颈联“坐客犹吴语,行人尽楚歌”由景及人,转向人文场景的观察。“坐客”可能指同行者,仍说着吴地口音;“行人”则多为楚地人,一路唱着楚歌。吴语与楚歌的交织,暗合入峡途中地域的转换,从吴地到楚地,语言习俗渐变,两句以“犹”“尽”对比,既写出旅途的人群流动,也暗含对地域文化差异的微妙感知。尾联“川妃澜浪甚,着语试谁何”以拟人手法收束,赋予江水灵性。“川妃”代指江水之神,“澜浪甚”形容江波汹涌、浪涛澎湃;末句“着语试谁何”似与川妃对话:面对这般汹涌的江浪,该用怎样的语言才能描述它的壮阔?看似疑问,实则以俏皮笔调收束,将对自然景观的惊叹转化为对语言表达的趣味思考,余韵悠长。
上一篇:宋·洪咨夔《浣溪沙·用吴叔永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