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秃山束纡江":光秃秃的山峦环绕着曲折的江水,
# 秃山束纡江:草木不生的山夹住了曲折的江水;参看吕本中《东莱先生诗集》卷一《宿青阳驿》:“晚风号古木,高岸束黄流。”都是从杜甫那里来的字法一一《秋日夔府咏怀》:“峡束沧江起。”
"寸土无平田":这里没有一寸平整的田地。
"麦登粟事起":小麦刚收获,种粟的农事又开始了,
"竟岁相周旋":百姓一年到头都在忙碌农事。
# 竟岁相周旋:忙完了麦又要忙稻,一年到头没有空闲的时候。补注戴鸿森同志指出,“粟”非“稻”,而是小米、高粱一类的旱地庄稼;其地“荦确”、“无平田”,不宜种稻,故特言“粟”。
"抉犁荦确间":在崎岖不平的土地上扶着犁,
"并驱从两犍":赶着两头牛耕地。
"雨犍力不齐":牛的力气不均匀,
"手胼后者鞭":手都磨出茧子了,还要鞭打落后的牛。
# 手胼后者鞭:把落后的一头牛不住地打,拿鞭子的手上都长出厚皮来了。打牛是不得已,参看下文“抚牛”句。
"日暮鞭更急":到了傍晚,挥鞭更加急切,
"轭促肩领穿":牛轭勒得牛肩颈几乎要磨穿。
"归来茅屋下":劳作归来,在茅屋下抚摸着牛,
"抚牛涕泗涟":不禁泪流满面。
"一饱勿易得":吃一顿饱饭都如此艰难,
"奈此官租钱":可又拿官租怎么办呢。
南宋文学家
洪咨夔(1176?~1236?),南宋文学家。字舜俞,号平斋,谥忠文,临安府於潜(今浙江临安)人。嘉泰进士,累官至刑部尚书,翰林学士、知制诰,加端明殿学士。其诗为江西诗派风格,受杨万里影响,时有新巧比喻,社会批判性强,有讽刺官吏、反映民生疾苦的作品,他亦善写乡村景物。其词风淋漓激壮,多磊落之感,不乏豪情壮语,也有淡雅之作。他长于制诰,典丽和洽,风骨颀秀,温纯精切,被称为南渡后之大手笔,撰有《春秋说》《两汉诏令》《平斋文集》《平斋词》等著作。代表作品有《狐鼠》《刘后溪和雁湖即事诗十绝见示次韵》《卜算子·簸弄柳梢春》等。
1. 分段赏析
开篇“秃山束纡江,寸土无平田”,诗人用简洁的语言勾勒出漩口地区恶劣的自然环境。光秃秃的山峦环绕着曲折的江水,土地稀缺且没有一块平整的田地,这一自然条件的限制,成为当地百姓生活困苦的根源,也为后文的农事描写埋下伏笔。“麦登粟事起,竟岁相周旋”,小麦刚收获,种粟的农事又紧接着开始,百姓一年到头都在与农事打交道,没有丝毫喘息之机。这两句诗看似平淡叙述,却深刻地体现出农民生活的单调与辛劳,他们的生活完全被农事所占据,年复一年,难以摆脱。“抉犁荦确间,并驱从两犍。雨犍力不齐,手胼后者鞭”,诗人将笔触聚焦于农民耕地的场景。农民在崎岖不平、怪石嶙峋的土地上艰难地扶着犁,驱使着两头牛耕地。然而,牛的力气并不均匀,农民的手因长期劳作变得粗糙,却仍要挥鞭抽打落后的牛。“日暮鞭更急,轭促肩领穿”,到了傍晚,为了完成劳作,农民挥鞭更加急切,牛轭紧紧勒在牛的肩颈上,几乎要磨穿皮肉。这几句诗通过对农耕细节的生动描写,如“荦确”“手胼”“鞭更急”“肩领穿”等,将农民劳作的艰辛、人与牛的疲惫刻画得淋漓尽致,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那份劳作的沉重与无奈。“归来茅屋下,抚牛涕泗涟。一饱弗易得,柰此官租钱。”,劳作一天后,农民回到简陋的茅屋下,抚摸着疲惫的牛,不禁泪流满面。他深知,自己辛苦劳作,连一顿饱饭都难以保证,可还要面对沉重的官租。这几句诗直抒胸臆,将农民内心的痛苦与无奈毫无保留地展现出来,既表达了对牛的怜悯,也抒发了对自身命运的悲叹,更深刻地揭露了官府赋税给百姓带来的沉重负担,反映出社会的不公与黑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