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旷士爱吾庐":心胸旷达的人喜爱自己的陋室,
"游子悲故乡":而漂泊在外的游子则会为故乡而悲伤。
"慷慨四方志":曾经有慷慨激昂、纵横四方的志向,
"老衰但悲伤":如今年老体衰,只剩下悲伤。
"虚名自成误":虚名自己造成了失误,
# 误:原作悟,据宋注本及各本改。
"失得略相当":失去的和得到的也大致相当。
"暮年还家乐":晚年回到家乡的快乐,
"未觉道路长":让人感觉不到道路的漫长。
# 路:宋注本、高丽本、库注本作里。
"闾里喜我来":乡里人因我的归来而欣喜,
"车马塞康庄":车马堵塞了宽阔平坦的大道。
"争前借言色":人们争着上前与我寒暄,
"草木亦晶光":连草木都焕发出光彩。
"向来千人聚":以往这里人来人往十分热闹,
"一老独倘佯":如今只剩我一个老人独自徘徊。
"手开南阳阡":我亲手开辟了坟墓前的道路,
"松柏郁苍苍":两旁的松柏郁郁葱葱。
"永愿守一丘":我永远愿意守着这一小丘,
"脱身万里航":摆脱那万里漂泊的生活。
"平生功名念":平生对功名的念头,
"倒海浣我肠":像倒海的水一样冲洗着我的内心。
"款段引下泽":驾着缓慢的马车走在低湿之地,
"断弦更空觞":琴弦已断,只能对着空杯饮酒。
"尚恐北山南":还担心北山南面,
"有文移路傍":会有官府的文书出现在路旁。
北宋诗人,江西诗派代表人物
陈师道(1052~1101),北宋诗人。字履常、无己,号后山居士,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元祐时因苏轼等人推荐,为徐州教授,后任太学博士、秘书省正字等职。家境困窘,爱苦吟,有“闭门觅句陈无己”之称。陈师道是“苏门六君子”之一,江西诗派的代表之一,被元方回尊为江西诗派“三宗”之一。他主张诗歌“宁拙毋巧,宁朴毋华,宁粗毋弱,宁僻毋俗。陈师道为文师法曾巩,诗歌语言平淡质朴,风格奇峭清新,内容主要围绕个人生活经历和人生感慨展开。代表作品有《送内》《别三子》《示三子》《怀远》等。著有《后山居士文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羁旅归乡诗。这首诗围绕诗人晚年归乡展开,生动地描绘了他复杂的情感世界,既有归乡的喜悦,又有对人生的感慨和对未来的担忧。
2. 写作手法
对比:将“旷士爱吾庐”和“游子悲故乡”进行对比,旷达之士喜爱自己的居所,而漂泊在外的游子则思念故乡,展现出不同人对住所和故乡的不同情感,为后文诗人自己作为游子暮年归乡的情感抒发做了铺垫,突出了诗人内心对故乡的眷恋。“虚名自成误”体现了诗人意识到过去追求虚名给自己带来了困扰和错误,而“永愿守一丘,脱身万里航”则表达了诗人永远希望守着一方小丘,摆脱万里漂泊、追求功名生活的愿望。这两组诗句形成对比,突出了诗人在经历了人生起伏后,对功名和隐逸生活的不同态度,反映出他内心仕隐矛盾的转变。用典:“款段引下泽,断弦更空觞”,诗中“款段”指劣马,也指缓行,“下泽”指低湿之地,“款段引下泽”用了“款段下泽”的典故,出自《后汉书·马援传》“士生一世,但取衣食裁足,乘下泽车,御款段马,为郡掾史,守坟墓,乡里称善人,斯可矣”,描绘出诗人驾着缓慢的马车在低湿之地行走的情景;“断弦更空觞”中“断弦”表示知音难觅、生活不如意,“空觞”表示空杯,表现出自己晚年生活的落寞、闲适且无所作为。诗人借这两个典故,形象地勾勒出自己晚年归乡后,乘坐简陋车马、过着清贫闲适生活的场景,暗含对过往追名逐利的反思,以及对归隐生活的选择与坚守。
3. 分段赏析
“旷士爱吾庐,游子悲故乡”,通过对比旷士喜爱自己的陋室和游子为故乡悲伤,奠定了全诗的情感基调。旷士的超脱与游子的思乡形成鲜明反差,引出诗人作为游子归乡的主题,暗示了诗人内心对故乡的复杂情感,既有漂泊的悲伤,又有归乡的期待。“慷慨四方志,老衰但悲伤”,对比了诗人年少时慷慨激昂、纵横四方的壮志和如今年老体衰只剩下悲伤的现实。这种强烈的对比突出了时光流逝、壮志未酬的无奈和悲哀,为下文诗人对人生的感慨做了铺垫。“虚名自成误,失得略相当”,表达了诗人对虚名的反思,认为虚名给自己带来了失误,失去的和得到的也大致相当。体现了诗人对过去追求虚名的一种反思和释怀,但其中也包含着无奈和遗憾,反映出人生选择的复杂性和无奈性。“暮年还家乐,未觉道路长”,描绘了诗人暮年归乡时的快乐心情,因为这种快乐,感觉不到道路的漫长。生动地表现出归乡的喜悦之情,与前文的悲伤形成对比,强调了故乡在诗人心中的重要地位。“闾里喜我来,车马塞康庄”,描写了乡里人因诗人归来而欣喜的场景,道路上挤满了车马。通过乡里人的反应,从侧面烘托出诗人归乡的影响力和乡里人对他的重视,同时也展现出归乡的热闹氛围。“争前借言色,草木亦晶光”,进一步渲染了归乡的热闹和喜悦,人们争着上前与诗人寒暄,连草木都焕发出光彩。将喜悦的氛围推向高潮,表现出诗人归乡时内心的温暖和感动。“向来千人聚,一老独倘佯”,通过以往人来人往的热闹与如今只剩自己一个老人独自徘徊的对比,突出了诗人的孤独感。尽管归乡受到欢迎,但热闹背后是时光流逝、人事变迁的感慨,深化了诗人的暮年心境。“手开南阳阡,松柏郁苍苍”,描述了诗人亲手开辟坟墓前道路的情景,两旁的松柏郁郁葱葱。这一行为体现了诗人对死亡的坦然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也暗示了诗人想要摆脱漂泊生活、守着一丘的愿望。“永愿守一丘,脱身万里航”,表达了诗人永远愿意守着这一小丘,摆脱万里漂泊生活的强烈愿望。体现了诗人对宁静、安稳生活的追求,以及对过去漂泊生活的厌倦和反思。“平生功名念,倒海浣我肠”,抒发了诗人对平生功名念头的感慨,认为这种念头像倒海的水一样冲洗着自己的内心。表达了诗人对功名的释怀,但其中也包含着对过去追求功名的无奈和悔恨,反映出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款段引下泽,断弦更空觞”,描绘了诗人驾着缓慢的马车走在低湿之地,琴弦已断,只能对着空杯饮酒的情景。通过这些细节,表现出诗人晚年生活的落寞和寂寥,进一步深化了诗人的暮年心境。“尚恐北山南,有文移路傍”,表达了诗人担心官府文书出现在路旁,给自己带来麻烦的忧虑。反映了诗人虽然渴望宁静生活,但仍对现实有所担忧,体现出诗人内心的矛盾和对未来的不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