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西湖早得秋":六月的西湖早早染上秋意,
"二年归思与迟留":两年来我一直怀着归乡的念头,却不得不滞留在此。
"一时宾客余枚叟":当年的宾客如今只剩我这个像枚乘一样的老人,
"在处儿童说细侯":所到之处,孩子们都在传颂着您如细侯般的美名。
"经国向来须老手":治理国家向来需要您这样的老成之士,
"有怀何必到壶头":心中有抱负又何必亲赴壶头那样的险地。
"遥知丹地开黄卷":遥想你于朝堂展卷研读之际,
"解记清波没白鸥":应该还记得那清波中隐没的白鸥吧。
北宋诗人,江西诗派代表人物
陈师道(1052~1101),北宋诗人。字履常、无己,号后山居士,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元祐时因苏轼等人推荐,为徐州教授,后任太学博士、秘书省正字等职。家境困窘,爱苦吟,有“闭门觅句陈无己”之称。陈师道是“苏门六君子”之一,江西诗派的代表之一,被元方回尊为江西诗派“三宗”之一。他主张诗歌“宁拙毋巧,宁朴毋华,宁粗毋弱,宁僻毋俗。陈师道为文师法曾巩,诗歌语言平淡质朴,风格奇峭清新,内容主要围绕个人生活经历和人生感慨展开。代表作品有《送内》《别三子》《示三子》《怀远》等。著有《后山居士文集》。
1. 写作手法
化用:“一时宾客余枚叟”化用汉代枚乘典故,枚乘为梁孝王门客,以文才著称,此处喻指苏轼门下宾客如枚乘般贤才云集,赞颂其文坛影响力;“在处儿童说细侯”化用郭伋(字细侯)典故,郭伋任并州牧时政绩卓著,深受百姓爱戴,儿童皆迎候称颂,借此比苏轼治政有方,受民众拥戴,两句通过化用典故,既赞苏轼文才又颂其政绩,贴切自然。对比:尾联以“丹地黄卷”象征朝堂政务,丹地指朝廷,黄卷指奏章,与“清波白鸥”的江湖意象形成鲜明对比,前者代表仕途责任,后者隐喻归隐自由。作者通过想象苏轼在朝堂批阅文书的场景,以两组意象的反差,委婉传递“平衡仕隐”的劝谏之意,使情感表达含蓄深远。
2. 分段赏析
首联“六月西湖早得秋,二年归思与迟留”,以时令景物起笔。六月西湖本应暑气正盛,诗人却言“早得秋”,以季节的早寒暗衬心境的苍凉,既点出滞留时间之久(二年),又将归乡之思与身不由己的滞留之感并置,形成情感上的矛盾,为全诗奠定低回深沉的基调。颔联“一时宾客余枚叟,在处儿童说细侯”,巧用典故抒情。诗人自比汉代辞赋家枚乘(枚叟),以“余”字暗示自己作为宾客的孤独处境;继而以东汉廉吏郭伋(细侯)比苏尚书,借“在处儿童”传颂其名,侧面烘托苏尚书治政有方、深受爱戴的形象,叙事中兼具赞慕之意,用典贴切而含蓄。颈联“经国向来须老手,有怀何必到壶头”,转入对治国之道的议论。“老手”一词高度肯定苏尚书的政治经验,暗合其“侍读”身份与治国才能;“壶头”化用东汉马援征壶头山的典故,以“何必”二字委婉劝诫苏尚书不必亲涉险远,既推崇其治国资历,又隐含对友人安危的关切,议论中见温情,笔法稳健。尾联“遥知丹地开黄卷,解记清波没白鸥”,以想象收束全诗。“丹地”代指朝廷要地,“黄卷”指典籍,勾勒出苏尚书在中枢研读政务的场景;“清波没白鸥”则宕开一笔,以清寂的自然意象(白鸥没于清波)遥应首联的西湖秋景,既暗示诗人对闲适隐逸的向往,又以“解记”二字微妙传递对友人保持初心的期许,虚实相生,余韵悠长。
上一篇:宋·陈师道《和沈世卿推官见寄》
下一篇:宋·陈师道《湖上晚归寄诗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