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bié
shū
kūn
shān
chéng

朝代:宋作者:陈师道浏览量:1
jiān
zhī
xié
gòng
bái
tóu
yòu
wèi
qiān
bié
wèi
shǐ
使
cùn
xīn
xiū
niǎo
què
kōng
tíng
xiǎo
fēng
shuāng
luò
qiū
jìn
qīn
líng
luò
jìn
gèng
jué
bié
chóu

译文

既是父子,又像是知己,本指望相互扶持着直到白头。却又要面临千里之遥的分别,这让我的内心难以安宁、无法停歇。清晨,鸟雀在空荡的庭院里活动,秋风吹起霜华,树木的叶子纷纷飘落。身边的近亲大多已经离散殆尽,更觉得这次别离的愁苦无比深沉。

逐句剖析

"父子兼知己":既是父子,又像是知己,

"扶携共白头":本指望相互扶持着直到白头。

"又为千里别":却又要面临千里之遥的分别,

"未使寸心休":这让我的内心难以安宁、无法停歇。

"鸟雀空庭晓":清晨,鸟雀在空荡的庭院里活动,

"风霜落木秋":秋风吹起霜华,树木的叶子纷纷飘落。

"近亲零落尽":身边的近亲大多已经离散殆尽,

"更觉别离愁":更觉得这次别离的愁苦无比深沉。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别叔父昆山丞》是宋代诗人陈师道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诗歌以质朴语言抒写与叔父的深厚情谊与离别之痛:首联“父子兼知己,扶携共白头”点明二人既是血脉至亲,更是灵魂知己,相互扶持直至白发苍苍;颔联“又为千里别,未使寸心休”道出再度远别的无奈与牵挂;颈联“鸟雀空庭晓,风霜落木秋”以空寂庭院鸟鸣、秋霜凋零木叶的萧瑟之景,烘托离别的孤凄氛围;尾联“近亲零落尽,更觉别离愁”将个人离愁与家族凋零的悲慨交织,凸显暮年面对至亲离散的深重哀伤。全诗情感层层递进,语言简练而意蕴深沉。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诗人,江西诗派代表人物

陈师道(1052~1101),北宋诗人。字履常、无己,号后山居士,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元祐时因苏轼等人推荐,为徐州教授,后任太学博士、秘书省正字等职。家境困窘,爱苦吟,有“闭门觅句陈无己”之称。陈师道是“苏门六君子”之一,江西诗派的代表之一,被元方回尊为江西诗派“三宗”之一。他主张诗歌“宁拙毋巧,宁朴毋华,宁粗毋弱,宁僻毋俗。陈师道为文师法曾巩,诗歌语言平淡质朴,风格奇峭清新,内容主要围绕个人生活经历和人生感慨展开。代表作品有《送内》《别三子》《示三子》《怀远》等。著有《后山居士文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送别诗。诗歌介绍了与叔父之间特殊的关系,描绘了“千里别”的离别场景以及“鸟雀空庭晓,风霜落木秋”的秋日萧瑟之景,体现了家族零落的现状,营造出浓厚的离愁氛围,表达了与叔父离别时的不舍之情以及因家族零落而愈发深沉的愁绪。

2. 写作手法

烘托:“鸟雀空庭晓,风霜落木秋”,以秋日里空庭中的鸟雀、带风霜的落叶等萧瑟景物为依托,渲染出凄清氛围,从侧面烘托出离别时的浓厚离愁,让情感表达更显真切。

3. 分段赏析

首联“父子兼知己,扶携共白头”,开篇便点出与叔父的特殊关系,既是血脉相连的长辈与晚辈,又是心意相通的知己。“兼”字用得精妙,既包含了血缘带来的天然亲近,又融入了精神层面的相知相惜,两种情感交织,足见情谊之深厚。而“扶携共白头”的期许,更是将这份情感落到具体的生活愿景中,盼着能相互扶持,一同走到暮年,平实的话语里满是真挚的期盼。颔联“又为千里别,未使寸心休”,“又”字道出分离的频繁与无奈,仿佛之前的分别还历历在目,如今又要面临千里相隔的局面。“千里”写出距离之远,更添不舍;“未使寸心休”则直白地展现出内心的不宁,即便知道分别难免,牵挂与愁绪也丝毫没有停歇,离愁在此处初露端倪,愈发清晰。颈联“鸟雀空庭晓,风霜落木秋”,转而描绘眼前之景。清晨的庭院空寂无人,只有鸟雀偶尔飞过,更显寂静;秋日里,风霜侵袭,树叶纷纷飘落,一片萧瑟。这两句没有直接写愁,却以清冷空寂的晨景、萧瑟凄凉的秋景,暗暗衬托出分别后的孤寂心境,将无形的离愁融入有形的景物之中,让哀伤的氛围愈发浓厚。尾联“近亲零落尽,更觉别离愁”,由个人的离别之愁延伸开来。想到身边的近亲渐渐凋零离散,所剩无几,在这样的境遇下,与叔父的此次分别,便更添了一层孤独与沉重。原本的离愁,因家族的零落而变得更加深切,个人的情感与家族的境况相互交织,让这份愁绪不再单薄,显得厚重而深沉,余味悠长。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陈师道《东阿》

下一篇:宋·陈师道《寄寇十一》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