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鸣人当行":凌晨鸡鸣时人当出行,
"犬鸣人当归":日落犬吠时人当回归。
"秋来公事急":秋来官家劳役逼得急,
# 公事:指为公家(官府)服徭役。
"出处不待时":不分白天黑夜不定时。
# 不待时:不按时。
"昨夜三尺雨":昨夜大雨积水达三尺,
"灶下已生泥":锅灶底下淤积一层泥。
"人言田家乐":人们常说田家生活乐,
"尔苦人得知":田家苦难你们哪得知。
# 尔:你,你们,指田家。
北宋诗人,江西诗派代表人物
陈师道(1052~1101),北宋诗人。字履常、无己,号后山居士,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元祐时因苏轼等人推荐,为徐州教授,后任太学博士、秘书省正字等职。家境困窘,爱苦吟,有“闭门觅句陈无己”之称。陈师道是“苏门六君子”之一,江西诗派的代表之一,被元方回尊为江西诗派“三宗”之一。他主张诗歌“宁拙毋巧,宁朴毋华,宁粗毋弱,宁僻毋俗。陈师道为文师法曾巩,诗歌语言平淡质朴,风格奇峭清新,内容主要围绕个人生活经历和人生感慨展开。代表作品有《送内》《别三子》《示三子》《怀远》等。著有《后山居士文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写农民疾苦的五言古诗,借秋雨成灾、灶台淤泥的景象写出了农民在繁重徭役与自然灾害双重压迫下的悲惨生活。
2. 写作手法
夸张:“昨夜三尺雨,灶下已生泥”中,“三尺”运用夸张手法,极言雨势之大,生动展现暴雨对农民生活造成的严重破坏,突出农民在天灾下面临的困境。对比:“人言田家乐,尔苦人得知”将不了解农民疾苦之人眼中“田家乐”的幻象与农民实际承受的重重苦难进行对比,鲜明揭示出农民悲惨生活不被人知的现实,表达对农民的深切同情。
3. 分段赏析
首句“鸡鸣人当行”,以农村常见的鸡鸣这一生活场景起笔,点明了农民日出而作的生活规律,语言质朴自然,为后文的转折埋下伏笔;次句“犬鸣人当归”,与首句相对应,描绘出农民日落而息,归来惊动村里看家狗的画面,看似展现一幅农村风俗画,实则暗藏深意。“秋来公事急,出处不待时”两句,一个“急”字直接点明秋天以来官家逼迫服劳役的紧迫,打破了前文所描绘的正常生活节奏,“不待时”三字深刻体现出农民在繁重徭役下身不由己的悲惨处境,情感表达直白而强烈。“昨夜三尺雨,灶下已生泥”中,“三尺”运用夸张手法,极力渲染雨势之大,诗人没有直接描写洪水肆虐,而是选取烧饭用的灶下生泥这一生活细节,以小见大,暗示灾害的严重程度,侧面烘托出农民在天灾面前的无助。“人言田家乐,尔苦人得知”,诗人以这两句收尾,将不了解农民疾苦之人眼中“田家乐”的幻象与农民实际承受的苦难进行强烈对比,深刻揭示出农民悲惨生活无人知晓的现实,饱含着对农民的深切同情,情感真挚动人,让读者深刻感受到农民生活的艰辛与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