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bié
sān

朝代:宋作者:陈师道浏览量:1
tóng
xué
pín
jiàn
tiān
xià
nìng
yǒu
wén
jīn
jiàn
zhī
qián
sān
hòu
shú
shì
zhuī
jiē
rén
shǐ
使
zhì
yǒu
chū
shù
zhī
shēng
bēi
zhěn
kěn
wèi
cóng
ér
xué
yán
bài
wèi
shèng
huàn
xiǎo
ér
qiǎng
bǎo
jiān
bào
yǒu
yóu
zài
ěr
huái
怀
rén
zhī

译文

夫妻到死才能同葬一墓穴,父子生活贫困不得不分离。天下难道真有这种伤心事,过去只听说今天亲眼见到。母亲在前三个子女跟在后,眼望着他们却不能去追随。可叹老天为何这样不仁慈,使我走到这步悲惨的田地。有个女儿刚刚束发成儿童,已懂得人间生离死别之悲。躺在我怀里总也不肯起来,害怕我从此永远离开他们。大儿咿咿哑哑刚学会说话,还不能穿衣不会行礼作揖。叫一声“爹呀,我就要走啦”,这话听起来实在令人痛心。小的这男孩还在襁褓之中,有慈母抱在怀中形影不离。你的哭声还萦绕在爹耳中,我心里的悲痛世人谁能知道。

逐句剖析

"夫妇死同穴":夫妻到死才能同葬一墓穴,

# 死同穴:死后同葬墓穴,意谓只有死后才能在一起。

"父子贫贱离":父子生活贫困不得不分离。

"天下宁有此":天下难道真有这种伤心事,

# 宁有此:难道有这种夫妇父子不能相保的事?

"昔闻今见之":过去只听说今天亲眼见到。

"母前三子后":母亲在前三个子女跟在后,

"熟视不得追":眼望着他们却不能去追随。

# 不得追:不能追回。,熟视:久久凝视。

"嗟乎胡不仁":可叹老天为何这样不仁慈,

# 胡不仁:意谓老天为何这样无情。

"使我至于斯":使我走到这步悲惨的田地。

# 至于斯:沦落到这种境况。

"有女初束发":有个女儿刚刚束发成儿童,

# 束发:古代男孩成童时束发为髻,故以束发为成童的代称,一般指十五岁以上。这里指女儿刚刚十五岁。

"已知生离悲":已懂得人间生离死别之悲。

"枕我不肯起":躺在我怀里总也不肯起来,

# 枕我:意为拉着我。

"畏我从此辞":害怕我从此永远离开他们。

"大儿学语言":大儿咿咿哑哑刚学会说话,

"拜揖未胜衣":还不能穿衣不会行礼作揖。

# 未胜衣:不能穿戴成人的衣冠,意谓年纪幼小。,拜揖:叩头作揖。

"唤爷我欲去":叫一声“爹呀,我就要走啦”,

"此语那可思":这话听起来实在令人痛心。

"小儿襁褓间":小的这男孩还在襁褓之中,

# 襁褓:背负小儿所用的布兜。

"抱负有母慈":有慈母抱在怀中形影不离。

# 抱负有母慈:有慈爱的母亲背抱。

"汝哭犹在耳":你的哭声还萦绕在爹耳中,

"我怀人得知":我心里的悲痛世人谁能知道。

# 我怀人得知:我的心情谁能知道。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别三子》是北宋诗人陈师道所作的五言古诗。诗中因生活所迫,诗人不得不与子女分离,通过描写女儿“枕我不肯起”的不舍、大儿“唤耶我欲去”的懵懂、小儿襁褓啼哭的情景,以朴实无华的语言,将分别时三个孩子的不同状态和自身感受娓娓道来,叙述中夹杂着对命运的无奈感慨,如“嗟乎胡不仁,使我至于斯”,直白展现生活的残酷。全诗不加雕琢,却情真意切,生动体现了诗人与子女分离时的悲苦。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诗人,江西诗派代表人物

陈师道(1052~1101),北宋诗人。字履常、无己,号后山居士,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元祐时因苏轼等人推荐,为徐州教授,后任太学博士、秘书省正字等职。家境困窘,爱苦吟,有“闭门觅句陈无己”之称。陈师道是“苏门六君子”之一,江西诗派的代表之一,被元方回尊为江西诗派“三宗”之一。他主张诗歌“宁拙毋巧,宁朴毋华,宁粗毋弱,宁僻毋俗。陈师道为文师法曾巩,诗歌语言平淡质朴,风格奇峭清新,内容主要围绕个人生活经历和人生感慨展开。代表作品有《送内》《别三子》《示三子》《怀远》等。著有《后山居士文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陈师道的岳父郭概,这位山东东平人士,由朝清郎一职调任提点成都府路州狄。彼时陈师道家境贫寒,难以承担养家重任,无奈之下,只能让妻子带着一女二子,随外祖父远赴四川生活,自己则留在故乡侍奉年迈的母亲。此去一别,骨肉分离,悲痛难抑,陈师道怀着满腔的不舍与哀愁,写下《别三子》,倾诉离别时的深切悲怆。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以送别为题材的五言古诗。诗中因生活窘迫,诗人被迫与子女分离,字里行间交织着对命运的无奈喟叹,道尽生活的残酷,将骨肉分离的悲苦之情展现得淋漓尽致。

2. 分段赏析

“夫妇死同穴,父子贫贱离”两句以强烈对比开篇,道出夫妻本应生死相依,父子却因贫穷被迫分离的残酷现实。“死同穴”与“贫贱离”形成巨大反差,凸显出命运的无奈与无情,奠定全诗悲怆基调。“天下宁有此,昔闻今见之”两句,以反问和感慨的语气,表达出诗人对这种违背常理的父子分离之事的难以置信。曾经听闻都觉得不可思议,如今自己却亲身经历,进一步强化了内心的痛苦与震惊。“母前三子后,熟视不得追”两句描绘出分别时的场景,妻子在前,三个孩子在后,诗人凝视着他们,却无法将他们留下。“熟视”写出诗人的不舍与无奈,只能眼睁睁看着亲人离去,却无力改变现状。“嗟乎胡不仁,使我至于斯”两句,诗人直接发出悲叹,质问上天为何如此无情,让自己陷入这般境地。直白的情感宣泄,将心中的悲愤与对命运的不满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有女初束发,已知生离悲”两句,点明女儿年龄尚小,却已懂得生离的悲痛。为后文描写女儿的不舍之情做铺垫,展现出孩子虽年幼,却对亲情有着深刻的感知。“枕我不肯起,畏我从此辞”两句,生动刻画女儿的不舍。她枕在父亲身上不愿起身,害怕从此与父亲分别,通过细腻的动作描写,将女儿对父亲的依恋之情展现得细腻入微。“大儿学语言,拜揖未胜衣”两句,描述大儿子刚学说话,年纪尚小,连衣服的重量都难以承受。简单的叙述勾勒出孩子的稚嫩形象,让人对其未来的成长充满担忧。“唤耶我欲去,此语那可思”两句,大儿子天真无邪地说出“我欲去”,这样的话语在诗人听来,更添离别之痛。诗人不敢细想,体现出其内心的悲痛之深。“小儿襁褓间,抱负有母慈”两句,指出小儿子尚在襁褓之中,只能在母亲的慈爱中成长。既写出小儿子的弱小,也暗含诗人无法陪伴其成长的遗憾与无奈。“汝哭犹在耳,我怀人得知”两句,写小儿子的哭声仿佛还在耳边回荡,而自己内心的痛苦又有谁能知晓。以听觉感受和内心独白作结,将诗人的孤独、悲痛与无人倾诉的苦闷之情推向高潮。

3. 作品点评

这首诗全篇二十句,清晰划分为两个篇章。开篇八句以凝练笔触铺陈离情,字里行间满是因家道中落,被迫与结发妻子、三个稚子诀别的锥心之痛,更饱含对世道不公的愤懑控诉。后续十二句,则细腻勾勒出三个孩子临别时的不同情态,将诗人内心的悲怆展露无遗。诗人以质朴无华的文字,将夫妇、父子间生离死别的苦涩娓娓道来。凭借真挚情感与生动细节,让那撕心裂肺的离别场景跃然纸上,完美诠释了“宁拙无巧,宁朴无华”的独特诗歌美学。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此教诗沛然至性中流出,而笔力沉挚又足以副之,虽使老杜复生不能过。

清潘德舆《养一斋诗话》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陈师道《元符三年七月蒙恩复除棣学喜而成诗》

下一篇:宋·陈师道《临江仙·官样初黄过闰九》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