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世相违孰自量":与世俗格格不入,谁能料定自己的坚持,
"资身无策漫多方":谋生无计,只能多方尝试。
"逢场作戏真呈拙":应付场面显得笨拙,
"误笔成蝇岂所长":写字像苍蝇乱飞,哪算本事。
"名字不归青史笔":名字不会载入史册,
"形容终老白云乡":白发终老于山野。
"可须五斗轻千里":何必为五斗米放弃千里志向,
# 可:宋注本及各本作何。
"赖有斯人未肯忘":多亏有人始终记挂着我。
# 赖:原作预,据宋注本及各本改。
北宋诗人,江西诗派代表人物
陈师道(1052~1101),北宋诗人。字履常、无己,号后山居士,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元祐时因苏轼等人推荐,为徐州教授,后任太学博士、秘书省正字等职。家境困窘,爱苦吟,有“闭门觅句陈无己”之称。陈师道是“苏门六君子”之一,江西诗派的代表之一,被元方回尊为江西诗派“三宗”之一。他主张诗歌“宁拙毋巧,宁朴毋华,宁粗毋弱,宁僻毋俗。陈师道为文师法曾巩,诗歌语言平淡质朴,风格奇峭清新,内容主要围绕个人生活经历和人生感慨展开。代表作品有《送内》《别三子》《示三子》《怀远》等。著有《后山居士文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感怀诗。通过写诗人对自身与世俗相悖、谋生乏术的困顿自嘲,对功名未就甘守清寂的淡然,更凸显友人始终铭记自己的温暖。表达了对人生际遇的无奈,以及珍视知己情谊的赤诚之心。
2. 写作手法
用典:“马游从昔哀吾老,王粲当年赋异乡”巧用王粲《登楼赋》的典故。原意是王粲因战乱流寓荆州,登楼见“华实蔽野,黍稷盈畴”的美景,却感慨“虽信美而非吾土兮”,直抒漂泊异乡、有家难归的怅惘。作者用此典,以“王粲赋异乡”自况,既呼应“哀吾老”的岁月流逝的悲痛,又将自身漂泊的孤寂融入历史文人的共鸣中,使羁旅的惆怅超越个人际遇,更加表达了诗人深深的悲哀。对比:“形胜自如诸老逝,功名随尽二流长”,“形胜自如”与“功名随尽”形成时间上的对比,既凸显了诗人对功名的淡泊,又暗含对生命虚无的感慨。直抒胸臆:“与世相违孰自量”直抒胸臆,诗人直接倾诉与世俗的格格不入,以“孰自量”的强化迷茫情绪,不加修饰地袒露内心对现实处境的困惑,表达了在现实中的挣扎与无奈。
3. 分段赏析
首联“与世相违孰自量,资身无策漫多方。”此联以自嘲口吻开篇,道尽诗人对自身处境的无奈。“与世相违”直言其不合时宜的性情,“孰自量”暗含对人生选择的迷茫;“资身无策”则进一步揭示谋生无门的困顿,“漫多方”更显尝试后的徒劳。两句以反问与自述交织,刻画出一位困顿文人的真实心境。颔联“逢场作戏真呈拙,误笔成蝇岂所长。”此联以戏谑笔调自贬。“逢场作戏”本指随俗应酬,诗人却称“真呈拙”,反讽社交中的笨拙;“误笔成蝇”化用曹不兴画蝇典故,自嘲笔力平庸。两句通过夸张比喻,既表达对功名的疏离,又暗含对自身才华的清醒认知。颈联“名字不归青史笔,形容终老白云乡。”此联转向超脱之志。“青史笔”象征历史评价,“白云乡”隐喻隐逸生活。诗人直言不求史册留名,甘愿隐居终老,既是对现实的妥协,亦是对高洁品格的坚守。意象对比鲜明,凸显其淡泊名利的文人风骨。尾联“可须五斗轻千里,赖有斯人未肯忘。”尾联笔锋陡转,情感升华。“五斗”用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之典,反其意而赞友情珍贵;“斯人”特指友人寇十一,强调漂泊中仍有人相记的温暖。两句以“轻千里”的洒脱与“未肯忘”的深情收束全诗,于自嘲中透出对知音的珍视。
上一篇:宋·陈师道《和苏公洞庭春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