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满池塘霜送梅":池塘长满秋草,严霜仿佛在送走梅花,
"林疏野色近楼台":树林疏落,野外景色隐约逼近楼台。
"天围故越侵云尽":天空环绕着古越之地,延伸至云层尽头,
"潮上孤城带月回":潮水漫上孤城,携着月色缓缓退回。
"客梦冷随风叶断":游子的梦在寒意中随风吹树叶的声响断绝,
"愁心低逐雁声来":愁绪低沉地随着大雁的鸣声涌来。
"流午又喜经重九":时光流转到午间,又欣喜地迎来重阳佳节,
"可意黄花是处开":令人惬意的黄菊在各处绽放。
北宋科学家、政治家、文学家
沈括(1031~1095),北宋科学家、政治家、文学家。字存中,因在润州(今江苏镇江)修建梦溪园,自号梦溪丈人,祖籍杭州钱塘(今浙江杭州)。嘉祐八年进士,熙宁中参与王安石变法。五年提举司天监,上浑仪、浮漏、景表三议,并推荐卫朴修《奉元历》。次年赴两浙考察水利、差役。八年使辽,斥其争地要求,又图其山川形势、人情风俗,为《使契丹图抄》奏上。次年任翰林学士,权三司使,整顿陕西盐政,主张减少下户役钱。后知延州,加强对西夏的防御。元丰五年,因徐禧失陷永乐城,连累坐贬。晚年居润州梦溪园。沈括博学多才,于天文、地理、律历、音乐、医药等无所不通。所著《梦溪笔谈》一书,内容涉及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广阔领域,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他的文章文笔明快精当,语言形象简练,有较浓的文学意味。著述近四十种,传世的尚有《长兴集》。
1. 分段赏析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全诗围绕秀州秋日的所见所感展开。首联描绘眼前景物,池塘边长满秋草,寒霜似乎在送走梅花,树林稀疏,野外景色逼近楼台,通过“草满”“霜”“林疏”等意象,勾勒出秋日的萧瑟与清寂。颔联视野拓宽,天空环绕着故越之地,仿佛延伸到云层尽头,潮水涌上孤城,带着月色一同返回,“天围”“潮上”展现出空间的开阔与画面的动态感,营造出苍茫幽远的意境。颈联转向抒情,客居他乡的梦境清冷,随着风中的落叶断裂,愁心低落,追逐着大雁的叫声而来,“风叶”“雁声”这些秋日典型意象,将客居的孤寂与愁绪自然流露出来。尾联情绪稍作转折,时间流逝到中午,又高兴地迎来了重阳节,合意的黄花到处盛开,“黄花”的绽放给秋日增添了生机,也让诗人在愁绪中获得了一丝宽慰,展现出复杂的心境。全诗情景交融,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和情感抒发,体现了诗人秋日里的孤寂与对生活的细微感悟。
2. 作品点评
这首诗堪称展现沈括文学功底的重要篇章,诗中科学家对自然现象的精准观察(如“潮上孤城带月回”对潮汐涨落的生动描摹)与文学家的细腻抒情才情形成了巧妙融合。诗的末联对情感转折的克制处理,恰如其分地彰显了北宋士大夫“哀而不伤”的美学追求。
上一篇:宋·沈括《鄜延凯歌 其二》
下一篇:宋·沈括《浩燕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