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xiù
zhōu
qiū

朝代:宋作者:沈括浏览量:1
cǎo
mǎn
chí
táng
shuāng
sòng
méi
lín
shū
jìn
lóu
tái
tiān
wéi
yuè
qīn
yún
jìn
cháo
shàng
chéng
dài
yuè
huí
mèng
lěng
suí
fēng
duàn
chóu
xīn
zhú
yàn
shēng
lái
liú
yòu
jīng
chóng
jiǔ
huáng
huā
shì
chù
kāi

译文

池塘长满秋草,严霜仿佛在送走梅花,树林疏落,野外景色隐约逼近楼台。天空环绕着古越之地,延伸至云层尽头,潮水漫上孤城,携着月色缓缓退回。游子的梦在寒意中随风吹树叶的声响断绝,愁绪低沉地随着大雁的鸣声涌来。时光流转到午间,又欣喜地迎来重阳佳节,令人惬意的黄菊在各处绽放。

逐句剖析

"草满池塘霜送梅":池塘长满秋草,严霜仿佛在送走梅花,

"林疏野色近楼台":树林疏落,野外景色隐约逼近楼台。

"天围故越侵云尽":天空环绕着古越之地,延伸至云层尽头,

"潮上孤城带月回":潮水漫上孤城,携着月色缓缓退回。

"客梦冷随风叶断":游子的梦在寒意中随风吹树叶的声响断绝,

"愁心低逐雁声来":愁绪低沉地随着大雁的鸣声涌来。

"流午又喜经重九":时光流转到午间,又欣喜地迎来重阳佳节,

"可意黄花是处开":令人惬意的黄菊在各处绽放。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秀州秋日》是宋代沈括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前两联紧扣“秀州秋日”绘景:首联写池塘边衰草满布、寒霜催落梅花,树林疏朗,野外秋色直连楼台;颔联写天空环绕古越之地,仿佛与云相接,潮水漫上孤城,携着月色一同返回,勾勒出开阔而清冷的秋日空间。后两联转而抒情:颈联写客居他乡的梦境清冷,被风吹落叶声打断,愁绪低落,随南飞雁声涌来,尽显游子孤寂;尾联笔锋一转,因恰逢重阳而欣喜,看到处处绽放的黄花心生惬意,悲喜交织。全诗借“草”“霜”“月”“雁声”“黄花”等意象,前半以景衬哀,后半以景显喜,通过景物变换展现情感起伏,语言凝练自然,在秋日萧瑟与重阳生机的对比中,传递出诗人复杂的心境。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科学家、政治家、文学家

沈括(1031~1095),北宋科学家、政治家、文学家。字存中,因在润州(今江苏镇江)修建梦溪园,自号梦溪丈人,祖籍杭州钱塘(今浙江杭州)。嘉祐八年进士,熙宁中参与王安石变法。五年提举司天监,上浑仪、浮漏、景表三议,并推荐卫朴修《奉元历》。次年赴两浙考察水利、差役。八年使辽,斥其争地要求,又图其山川形势、人情风俗,为《使契丹图抄》奏上。次年任翰林学士,权三司使,整顿陕西盐政,主张减少下户役钱。后知延州,加强对西夏的防御。元丰五年,因徐禧失陷永乐城,连累坐贬。晚年居润州梦溪园。沈括博学多才,于天文、地理、律历、音乐、医药等无所不通。所著《梦溪笔谈》一书,内容涉及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广阔领域,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他的文章文笔明快精当,语言形象简练,有较浓的文学意味。著述近四十种,传世的尚有《长兴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沈括被贬至秀州生活的1085至1088年间,诗里“客梦冷”“愁心低”这样的表述,隐约流露出他内心的失意与低落。诗的最后一联写到的重阳节景象,和沈括晚年编写《梦溪笔谈》时“退处林下,深居绝过从”的生活状况,在时间与空间上形成了一种呼应。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全诗围绕秀州秋日的所见所感展开。首联描绘眼前景物,池塘边长满秋草,寒霜似乎在送走梅花,树林稀疏,野外景色逼近楼台,通过“草满”“霜”“林疏”等意象,勾勒出秋日的萧瑟与清寂。颔联视野拓宽,天空环绕着故越之地,仿佛延伸到云层尽头,潮水涌上孤城,带着月色一同返回,“天围”“潮上”展现出空间的开阔与画面的动态感,营造出苍茫幽远的意境。颈联转向抒情,客居他乡的梦境清冷,随着风中的落叶断裂,愁心低落,追逐着大雁的叫声而来,“风叶”“雁声”这些秋日典型意象,将客居的孤寂与愁绪自然流露出来。尾联情绪稍作转折,时间流逝到中午,又高兴地迎来了重阳节,合意的黄花到处盛开,“黄花”的绽放给秋日增添了生机,也让诗人在愁绪中获得了一丝宽慰,展现出复杂的心境。全诗情景交融,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和情感抒发,体现了诗人秋日里的孤寂与对生活的细微感悟。

2. 作品点评

这首诗堪称展现沈括文学功底的重要篇章,诗中科学家对自然现象的精准观察(如“潮上孤城带月回”对潮汐涨落的生动描摹)与文学家的细腻抒情才情形成了巧妙融合。诗的末联对情感转折的克制处理,恰如其分地彰显了北宋士大夫“哀而不伤”的美学追求。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沈括《鄜延凯歌 其二》

下一篇:宋·沈括《浩燕堂》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