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fàn
tiān

朝代:宋作者:沈括浏览量:1
qián
shì
liǎng
zhè
shí
háng
zhōu
fàn
tiān
jiàn
fāng
liǎng
sān
qián
shuài
dēng
zhī
huàn
dòng
jiàng
shī
yún
:“
:“
wèi
shàng
qīng
。”
。”
nǎi
zhī
ér
dòng
chū
nài
shǐ
使
jiàn
hào
zhī
jīn
chāi
,
wèn
dòng
zhī
yīn
hào
xiào
yuē
:“
:“
ěr
dàn
zhú
céng
bǎn
biàn
便
shí
dīng
zhī
dòng
。”
。”
jiàng
shī
yán
suì
dìng
gài
dīng
bǎn
shàng
xià
shù
liù
xiāng
lián
qiè
rén
bǎn
liù
xiāng
chí
néng
dòng
rén
jiē
jīng
liàn

译文

钱氏王朝统治两浙时,在杭州梵天寺修建一座木塔,才建了两三层,钱俶登上木塔,忧虑它会晃动。工匠师傅说:“木塔上没有铺瓦片,上面轻,所以才会晃动。”于是就叫人把瓦片铺排在塔上,但是木塔还像当初一样晃动。没有办法时,匠师就秘密地派他的妻子去见喻皓的妻子,拿金钗送给她,要她向喻皓打听木塔晃动的原因。喻皓笑着说:“这很容易,只要逐层铺好木板,用钉子钉牢,就不动了。”工匠师傅遵照他的话去办,塔身果然就稳定了。因为钉牢了木板,上下更加紧密相束,上、下、左、右、前、后六面互相连接,就像只箱子,人踩在那楼板上,上下及四周板壁互相支撑,自然不会晃动。人们都佩服喻皓的高明。

逐句剖析

"钱氏据两浙时":钱氏王朝统治两浙时,

# 两浙:宋时路名,浙东、浙西的合称,相当于今浙江省及江苏省的长江以南部分地区。,据:统治。,钱氏:指五代割据江浙的吴国的吴越王及其子孙。吴越国为钱镠所建。

"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在杭州梵天寺修建一座木塔,

# 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在杭州梵天寺建造一座木塔。此处的梵天寺木塔指宋乾德二年重建的木塔。原塔始建于后梁贞明二年。

"方两三级":才建了两三层,

# 方两三级:才建了两三层。方,才。级,层。

"钱帅登之":钱俶登上木塔,

# 钱帅:即钱俶,钱镠的孙子,后归顺北宋,封吴越国王及天下兵马大元帅。

"患其塔动":忧虑它会晃动。

# 患:嫌,担忧,忧虑。

"匠师云":工匠师傅说:“

"未布瓦":木塔上没有铺瓦片,

# 布瓦:盖瓦。布:铺设。

"上轻":上面轻,

"故如此":所以才会晃动。”

# 故如此:所以像这样。此:代指塔晃动。

"乃以瓦布之":于是就叫人把瓦片铺排在塔上,

# 瓦布:盖瓦。布:铺设。

"而动如初":但是木塔还像当初一样晃动。

"无可奈何":没有办法时,

"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匠师就秘密地派他的妻子去见喻皓的妻子,

# 喻皓:也作预皓,五代末、北宋初著名建筑工匠,浙江杭州一带人,生卒年代不详,普通木工出身,北宋初年曾任都料(掌管设计、施工的木工),人称预都料。他在长期的建筑实践中,善于学习,勤于思索,在木结构建造技术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尤其擅长建筑多层宝塔和楼阁。相传喻皓曾撰成《木经》三卷。《木经》为我国古代重要建筑工程著作,可惜亡佚,具体内容现已无法窥究。沈括《梦溪笔谈·技艺》中还有一条笔记专记《木经》,虽然文字不多,但是为我们提供了与《木经》有关的弥足珍贵的资料。,使:派。,密:私下。

"贻以金钗,":拿金钗送给她,

# 贻:本文译作赠给。赠送财物之意。赂在上古并不作贿赂讲,其由“赠送财物”引申出的“贿赂”之义是后起的。“贿赂”在古代叫“赇”。

"问塔动之因":要她向喻皓打听木塔晃动的原因。

"皓笑曰":喻皓笑着说:“

"此易耳":这很容易,

# 耳:语气助词,无实义。,易:容易。

"但逐层布板讫":只要逐层铺好木板,

# 讫:完毕,终了。,但:只。

"便实钉之":用钉子钉牢,

# 实钉:用钉子钉实、钉牢。实:使坚实。

"则不动矣":就不动了。”

"匠师如其言":工匠师傅遵照他的话去办,

# 如:遵照。

"塔遂定":塔身果然就稳定了。

# 遂:果然。

"盖钉板上下弥束":因为钉牢了木板,上下更加紧密相束,

# 弥束:全部紧束,文中指“通过逐层钉板,使塔体得到紧固、结构得到加强”的意思。,盖:因为。

"六幕相联如胠箧":上、下、左、右、前、后六面互相连接,就像只箱子,

# 胠箧:打开的箱子,胠:从旁边打开,撬开。,六幕:文中指立方体的上、下、左、右、前、后六个面,即下文举例所用箱子的六个面。

"人履其板":人踩在那楼板上,

# 履:踩踏,走。

"六幕相持":上下及四周板壁互相支撑,

# 相持:互相支撑。持:支撑。

"自不能动":自然不会晃动。

# 自:自然。

"人皆伏其精练":人们都佩服喻皓的高明。

# 精:精熟。,伏:通“服”,敬佩,信服,佩服。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梵天寺木塔》是北宋沈括创作的一篇文言笔记小说,出自《梦溪笔谈》。文章记叙了北宋著名建筑家喻皓采用“布板”“实钉”的方法,加强结构整体性,成功解决木塔不稳的问题,充分体现出我国早在千年前在建筑理论与技术方面已达相当高的水平。文章叙述与描写亦颇见功力,如“患其塔动”“而动如初”为后文“塔遂定”作了有力铺垫;又如“贻以金钗”的细节描写与“皓笑曰”的语言描写,皆生动贴切,与说明内容紧密呼应,增强了文本的艺术感染力。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科学家、政治家、文学家

沈括(1031~1095),北宋科学家、政治家、文学家。字存中,因在润州(今江苏镇江)修建梦溪园,自号梦溪丈人,祖籍杭州钱塘(今浙江杭州)。嘉祐八年进士,熙宁中参与王安石变法。五年提举司天监,上浑仪、浮漏、景表三议,并推荐卫朴修《奉元历》。次年赴两浙考察水利、差役。八年使辽,斥其争地要求,又图其山川形势、人情风俗,为《使契丹图抄》奏上。次年任翰林学士,权三司使,整顿陕西盐政,主张减少下户役钱。后知延州,加强对西夏的防御。元丰五年,因徐禧失陷永乐城,连累坐贬。晚年居润州梦溪园。沈括博学多才,于天文、地理、律历、音乐、医药等无所不通。所著《梦溪笔谈》一书,内容涉及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广阔领域,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他的文章文笔明快精当,语言形象简练,有较浓的文学意味。著述近四十种,传世的尚有《长兴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篇文言笔记小说,也是一篇以古代建筑工艺为题材的记实短文,通过叙述梵天寺木塔由“动”到“定”的过程,揭示其稳定的原因,赞扬了我国古代巧妙的建筑结构设计和精湛的工艺水平。

2. 写作手法

细节描写:文中“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贻以金钗”一句,通过“密使”和“贻以金钗”的细节描写,生动刻画了匠师因技术不足而暗中求助的窘态。“密使”表现其碍于颜面不敢公开求教,“金钗”则暗示贿赂行为,侧面反映喻皓的权威。这一细节不仅推动情节发展,更以具体动作揭示人物心理,使叙事更具真实感。铺垫:文章以“患其塔动”“而动如初”两次强调塔身晃动,为后文“塔遂定”埋下伏笔。前文匠师铺瓦无效的失败尝试,既凸显问题的棘手,又为喻皓的解决方案蓄势。这种层层递进的铺垫,使“布板实钉”的方法水到渠成。反衬:以美衬丑。匠师的“无可奈何”与喻皓的“笑曰:‘此易耳。’”形成鲜明对比。前者束手无策,后者从容自信,以匠师的平庸反衬喻皓技艺之精湛。尤其“笑”字既显喻皓的胸有成竹,又暗含对匠师无能的讽刺。

3. 分段赏析

第一层,“钱氏据两浙时,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点明事件背景,“据”指统治,交代吴越政权时期。“方两三级”说明塔初建未成;“钱帅登之,患其塔动”,“患”即担忧,凸显塔身晃动的严重性。匠师认为“未布瓦,上轻,故如此”,将问题归因于塔顶未铺瓦导致的重量不足;“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如初”强调补救无效,铺垫问题的复杂性。​​第二层,​​“无可奈何”体现匠师无措,引出求助情节;“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中“密使”暗示暗中行动,反映匠师碍于颜面;“贻以金钗”的“贻”指赠送,以贿赂细节侧面烘托喻皓的地位。喻皓“笑曰”的“笑”显其从容自信,对比匠师的慌乱;“此易耳”的“易”突出解决之简,反衬匠师认知局限。他提出“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就是铺木板,并钉牢,方法具体可行;“匠师如其言,塔遂定”,“遂”表明效果立现,印证方案正确。​​第三层​​,“盖钉板上下弥束”中“弥束”意为全面紧固,解释结构原理;“六幕相联如胠箧”以“胠箧”为喻,形象说明六面即上下左右前后相互牵制;“人履其板,六幕相持”的“履”指踩踏,“相持”即支撑,描述受力后结构稳定性;“自不能动”的“自”强调自然结果,点明科学原理。末句“人皆伏其精练”,“伏”通“服”,表佩服,“精练”指技艺精湛,以众人反应收束,突显喻皓技艺高超。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沈括《曹玮大破虏师》

下一篇:宋·沈括《哑孝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