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fāng
jiā
shí

朝代:宋作者:沈括浏览量:1
fāng
jiā
shí
zhēn
fēng
néng
zhǐ
nán
rán
cháng
wēi
piān
dōng
quán
nán
shuǐ
duō
dàng
yáo
zhǐ
zhǎo
wǎn
chún
shàng
jiē
wéi
zhī
yùn
zhuǎn
yóu
dàn
jiān
huá
zhuì
ruò
xuán
wéi
zuì
shàn
xīn
kuàng
zhōng
jiǎn
jiè
zhuì
zhēn
yāo
fēng
chù
xuán
zhī
zhēn
cháng
zhǐ
nán
zhōng
yǒu
ér
zhǐ
běi
zhě
jiā
zhǐ
nán
běi
zhě
jiē
yǒu
zhī
shí
zhī
zhǐ
nán
yóu
bǎi
zhī
zhǐ
西
yuán

译文

行家,用磁石磨针尖,针尖就能指南;然而常常略微偏东,不全指向正南方。放在水上常震动摇摆。在指甲或碗边都有可能这样,运转的速度很快,但在坚硬光滑的表面容易滑落掉下,不过在这几种方法中以悬挂为最好的。这个方法是:取新产的丝绵中单根的蚕丝,用芥籽大小的一点蜡,把丝黏连在针腰上,在没有风的地方悬挂,那么针常常指向南方。其中也有磨过之后指向北方的。我家的指南针指南、指北的都有。磁石指向南方,和柏树的树枝指向西方一样,不能推究出其中的道理。

逐句剖析

"方家":行家,

# 方家:有特别技能的人。

"以磁石磨针锋":用磁石磨针尖,

"则能指南":针尖就能指南;

"然常微偏东":然而常常略微偏东,

"不全南也":不全指向正南方。

# 全南:指向正南方。南,名词做动词,指向南方。

"水浮多荡摇":放在水上常震动摇摆。

# 水浮:磁针穿过草灯浮在水面。

"指爪及碗唇上皆可为之":在指甲或碗边都有可能这样,

# 碗唇:碗口。,指爪:指甲。

"运转尤速":运转的速度很快,

"但坚滑易坠":但在坚硬光滑的表面容易滑落掉下,

"不若缕悬为最善":不过在这几种方法中以悬挂为最好的。

# 缕悬:用线悬挂。

"其法":这个方法是:

"取新纩中独茧缕":取新产的丝绵中单根的蚕丝,

# 独茧缕:单根蚕丝。,纩:新蚕丝。

"以芥子许蜡缀于针腰":用芥籽大小的一点蜡,把丝黏连在针腰上,

# 缀:连紧,粘上去。,芥子:芥菜的种子。这里是说明芥菜子那么大小的蜡粘在针腰上。

"无风处悬之":在没有风的地方悬挂,

"则针常指南":那么针常常指向南方。

"其中有磨而指北者":其中也有磨过之后指向北方的。

"予家指南、":我家的指南针指南、

"北者皆有之":指北的都有。

"磁石之指南":磁石指向南方,

"犹柏之指西":和柏树的树枝指向西方一样,

"莫可原其理":不能推究出其中的道理。

# 原:推原,探究事物的根源。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方家以磁石》是宋代科学家沈括所著的一篇科学笔记,属于古代科技探索题材的笔记体散文。文中详细记载了方术家用磁石磨制针尖制作指南针的方法,客观记录其“常微偏东”的磁偏角现象,对比了“水浮”“指爪”“碗唇”“缕悬”四种放置磁针的方式并得出“缕悬为最善”的结论,同时如实提及磁针“有磨而指北”的个体差异。全文以简洁省净的语言,既展现了古人在指南针制作与使用上的实践探索,又通过“磁石指南犹柏指西,莫可原其理”的困惑,反映出古代科学认知的局限性与对自然规律的理性思考,是《梦溪笔谈》中体现中国古代科技智慧的篇目。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科学家、政治家、文学家

沈括(1031~1095),北宋科学家、政治家、文学家。字存中,因在润州(今江苏镇江)修建梦溪园,自号梦溪丈人,祖籍杭州钱塘(今浙江杭州)。嘉祐八年进士,熙宁中参与王安石变法。五年提举司天监,上浑仪、浮漏、景表三议,并推荐卫朴修《奉元历》。次年赴两浙考察水利、差役。八年使辽,斥其争地要求,又图其山川形势、人情风俗,为《使契丹图抄》奏上。次年任翰林学士,权三司使,整顿陕西盐政,主张减少下户役钱。后知延州,加强对西夏的防御。元丰五年,因徐禧失陷永乐城,连累坐贬。晚年居润州梦溪园。沈括博学多才,于天文、地理、律历、音乐、医药等无所不通。所著《梦溪笔谈》一书,内容涉及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广阔领域,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他的文章文笔明快精当,语言形象简练,有较浓的文学意味。著述近四十种,传世的尚有《长兴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篇写古代指南针科技探索题材的科学笔记,借“磁石磨针指南、不同介质放置磁针”的实践景象,写出了古人对磁现象的观察记录——既记载了指南针“微偏东”的特性与“缕悬为最善”的使用方法,也提及“有磨而指北”的个体差异,在简洁的叙述中展现了古代科技实践中对自然规律的好奇探索,以及“莫可原其理”的认知局限,字里行间透着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 分段赏析

“方家,以磁石磨针锋,则能指南;然常微偏东,不全南也。”开篇直叙方术家用磁石磨针尖制指南针的方法,“磨针锋”三字点明制作核心步骤,简洁明了。“能指南”肯定磁石的特性,而“然常微偏东”的转折,精准记录了磁偏角现象——这一发现比欧洲早四百余年,体现沈括观察的细致。“不全南也”以朴素语言道出科学事实,不回避现象与常识的差异,暗含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为后文探索使用方法埋下伏笔。“水浮多荡摇。指爪及碗唇上皆可为之,运转尤速,但坚滑易坠,不若缕悬为最善。其法:取新纩中独茧缕,以芥子许蜡缀于针腰,无风处悬之,则针常指南。”此段以实验对比展开:先言“水浮”法的缺点是“荡摇”,再写“指爪”“碗唇”支撑面虽让磁针“运转尤速”,却因“坚滑易坠”难以稳定。通过“多”“尤”“但”等虚词的递进转折,清晰呈现不同方法的优劣。“缕悬为最善”的结论,基于“取新纩独茧缕”“蜡缀针腰”“无风处悬”的具体操作,将悬挂法的稳定性、精细度娓娓道来,展现古人在技术实践中对“最优解”的探索智慧。“其中有磨而指北者。予家指南、北者皆有之。磁石之指南,犹柏之指西,莫可原其理。”沈括如实记录磁针指向的不确定性——“有磨而指北”,并以“予家皆有之”佐证现象的普遍性,打破“磁石必指南”的绝对认知。末句以“柏之指西”作比,将磁现象与植物生长方向并置,用类比手法承认对自然规律的未知。“莫可原其理”四字,坦诚道出古代科学在经验观察阶段的局限,却也彰显了“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理性精神,为短文增添了探索未知的哲学意味。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沈括《哑孝子》

下一篇:宋·沈括《梦溪笔谈·虹》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