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传虹能入溪涧饮水":世人传说虹能够进溪涧饮水,
"信然":确实如此。
"熙宁中":熙宁年间,
# 熙宁:宋神宗赵项年号,公元年。
"予使契丹":我出使契丹,
# 契丹:宋时北部少数名族政权。,使:出使。,予:我。
"至其极北黑水境永安山下卓帐":到达他们最北边黑水境地永安山下设帐宿营。
# 卓帐:竖立帐篷。卓,直立。,黑水:今辽宁昭乌达盟林西县和克什克腾旗境内。
"是时新雨霁":那时刚刚雨过天晴,
# 霁:雨过天晴。,是:当时。
"见虹下帐前涧中":看见一道虹下到营帐前边的溪涧中,
"余与同职扣涧观之":我和同僚走近涧边观看彩虹,
# 之:介词,的。
"虹两头皆垂涧中":虹的两端都垂到溪涧里面。
# 垂:垂到。
"使人过涧":派人过涧,
# 使:叫。
"隔虹对立":隔着虹与我们相对站立,
"相去数丈":相距几丈,
# 去:距离。
"中间如隔绡縠":中间像隔着一层薄纱。
# 绡縠:薄纱。绡由生丝织成,縠有皱纹,都是半透明状的织品。縠:古称质地轻薄纤细透亮、表面起皱的平纹丝织物为縠,也称绉纱。
"自西望东则见":从西朝东望,
"盖夕虹也":就看见虹了(因为这是傍晚的虹)。
"立涧之东西望":站在涧的东边向西望,
# 西:向西。,之:介词,的。
"则为日所烁":就被太阳照耀,
# 烁:一作铄,闪烁。
"都无所睹":什么都看不见了。
# 睹:看见。
"久之":过了很久,
"稍稍正东":虹逐渐移向正东方,
"逾山而去":越过山岭而消失。
# 去:离开。,逾:超过。
"次日行一程":第二天,走了一段路,
"又复见之":又重新看见了它。
# 见:同“现”,出现。
"孙彦先云":孙彦先说:“
# 孙彦先:孙思恭的字。孙为宋代登州(今山东蓬莱)人,曾考中进士,精通天文历算之学。与沈括同时的科学家。
"虹乃雨中日影也":虹乃是雨中的日光影像,
"日照雨则有之":日光照在雨珠上就有虹出现。”
北宋科学家、政治家、文学家
沈括(1031~1095),北宋科学家、政治家、文学家。字存中,因在润州(今江苏镇江)修建梦溪园,自号梦溪丈人,祖籍杭州钱塘(今浙江杭州)。嘉祐八年进士,熙宁中参与王安石变法。五年提举司天监,上浑仪、浮漏、景表三议,并推荐卫朴修《奉元历》。次年赴两浙考察水利、差役。八年使辽,斥其争地要求,又图其山川形势、人情风俗,为《使契丹图抄》奏上。次年任翰林学士,权三司使,整顿陕西盐政,主张减少下户役钱。后知延州,加强对西夏的防御。元丰五年,因徐禧失陷永乐城,连累坐贬。晚年居润州梦溪园。沈括博学多才,于天文、地理、律历、音乐、医药等无所不通。所著《梦溪笔谈》一书,内容涉及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广阔领域,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他的文章文笔明快精当,语言形象简练,有较浓的文学意味。著述近四十种,传世的尚有《长兴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篇描写自然科学的笔记文。介绍了沈括出使辽国途中对虹这一自然现象的观察,包括虹垂入溪涧的景象、虹的可见性与观测者位置和太阳的关系,还引用孙彦先的话解释了虹的成因,体现了沈括细致的观察力以及宋代天象观测的高水平。
2. 分段赏析
开篇以“世传虹能入溪涧饮水,信然”破题,先引述民间传说,以“信然”二字引发读者好奇,为后文的实地验证埋下伏笔。“熙宁中,予使契丹,至其极北黑水境永安山下卓帐”,清晰交代了观测的时间(北宋熙宁年间)、背景(出使契丹)与地点(黑水境永安山下),奠定了笔记的纪实基调。“是时新雨霁,见虹下帐前涧中”紧随其后,点明虹出现的环境——雨后初晴,场景具体到帐前山涧,极具画面感。“余与同职扣涧观之,虹两头皆垂涧中”,通过“扣涧观之”的动作描写,展现观测的主动性,“两头皆垂涧中”则直观记录虹的形态,打破了“虹饮水”的传说想象,还原其物理存在。“使人过涧,隔虹对立,相去数丈,中间如隔绡縠”,让人过涧与虹相对而立,发现数丈之隔如蒙轻纱,以“绡縠”比喻虹的朦胧质感,兼具科学性与文学性。“自西望东则见,盖夕虹也。立涧之东西望,则为日所烁,都无所睹”,精准观察虹与太阳的方位关系:傍晚自西向东可见,反之则因日光耀眼而不可见,明确指出“夕虹”的形成条件。“久之,稍稍正东,逾山而去,次日行一程,又复见之”,持续追踪虹的运动轨迹——随时间向正东移动并越过山岭,甚至次日在行程中再次观测到,体现观测的持续性与严谨性。结尾援引孙彦先“虹乃雨中日影也,日照雨则有之”的论断,将观测现象上升至理论层面,用“日影”“日照雨”解释虹的成因,指出其为日光折射雨珠的光学现象,既印证了观测结论,也展现了宋代学者“格物致知”的科学精神。
上一篇:宋·沈括《方家以磁石》
下一篇:宋·沈括《活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