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子无姓名":孝子没有姓名,
"人以其哑而孝也":人们因为他不会说话而且孝顺,
"谓之哑孝子":叫他哑孝子,
"亦不悉为何里人":也不知道他是哪里人,
"昆明人以其为孝子也":昆明人因为他是孝子,
"谓之昆明人":所以说他是昆明人。
"孝子生而哑":孝子天生哑巴,
"不能言":不能说话;
"与人处":和别人相处,
"以手指画":用手指指画画,
"若告语者":来告诉别人,
"人或解或不解也":人们有的理解,有的不理解。
# 解:理解。,或:有的。
"性至孝":性情非常孝顺,
"有母年已老":他的母亲老了,
"饥寒皆心先喻之":饥饿寒冷都以自己的感受来推测母亲的感受,
"不待母言也":不用母亲说明。
"家无食":家里没有吃的,
"乞人余以养":乞讨别人吃剩的来养活自己,
"有所得":只要乞讨到,
"必持归陈母前":必定捧着跪在母亲面前,
"俟母食":等母亲吃,
# 俟:等到。
"然后食":然后自己才吃,
"母未食":母亲没有吃,
"不先食也":不先于母亲吃。
"母偶恚":他的母亲有一次生气,
# 恚:生气。
"则嬉戏拜舞母前":于是在母亲面前嬉戏跳舞,
"母欢娱如初":直到母亲高兴像原来一样,
"然后已":才停下来。
"母无他子":母亲没有其他儿子,
"只一哑孝子":只有这个哑孝子。
"见孝子哑":看见孝子是哑巴,
"始亦悲伤":开始时很悲伤,
"继而且安之":后来心安了;
"久之":久了之后,
"且以为胜不哑子也":她认为儿子的哑胜过别人不哑的儿子。
"有食瓜者":有个人吃瓜,
"见孝子立于侧":看见哑孝子在旁边站着,
"与以余":把多余的瓜给他吃。
"持之去":哑孝子拿着瓜离开,
"食瓜者固素闻孝子之食必先母也":吃瓜的人曾经听说过哑孝子吃东西先必定先给母亲吃,
"蹑其后":悄悄地跟随哑孝子之后,
# 蹑:追踪,追随,轻步行走的样子。
"验之":查看。
"信然":果然是这样,
"乃大骇服":于是非常吃惊佩服。
"已而母死":后来孝子的母亲死了,
"乡人方议醵钱敛":乡里人正要商量凑钱收敛安葬她,
"孝子蹶然起":哑孝子突然跳起,
"牵乡人衣":扯着乡人的衣服,
"至一井边":到一个井边,
"数数指水中":频频指水中。
"众讶之":众人都很惊讶,
"姑引绳下视":引一绳子下井中一看,
"则得钱累累":看到很多钱;
"凡母之衾若与夫埋葬之费皆具":母亲的陪葬衣物和埋葬的费用都有了,
"不知钱之所自来也":不知道钱为什么会自己来,
"或曰":有的人说:“
"孝子日乞归":孝子每天乞讨回来,
"必投一钱于中":必定投一文钱到井中,
"积之久矣":久而久之就积累起来了。”
"或曰":有的人说:“
"非也":不是,
"天以是赐孝子也才":这是上天赐给孝子的。”
"既葬母":埋葬了母亲以后,
"即远游不归":于是他就远行不再回来,
"人遂无有见之者":于是再也没有人看见他。
北宋科学家、政治家、文学家
沈括(1031~1095),北宋科学家、政治家、文学家。字存中,因在润州(今江苏镇江)修建梦溪园,自号梦溪丈人,祖籍杭州钱塘(今浙江杭州)。嘉祐八年进士,熙宁中参与王安石变法。五年提举司天监,上浑仪、浮漏、景表三议,并推荐卫朴修《奉元历》。次年赴两浙考察水利、差役。八年使辽,斥其争地要求,又图其山川形势、人情风俗,为《使契丹图抄》奏上。次年任翰林学士,权三司使,整顿陕西盐政,主张减少下户役钱。后知延州,加强对西夏的防御。元丰五年,因徐禧失陷永乐城,连累坐贬。晚年居润州梦溪园。沈括博学多才,于天文、地理、律历、音乐、医药等无所不通。所著《梦溪笔谈》一书,内容涉及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广阔领域,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他的文章文笔明快精当,语言形象简练,有较浓的文学意味。著述近四十种,传世的尚有《长兴集》。
1. 分段赏析
“孝子无姓名,人以其哑而孝也,谓之哑孝子,亦不悉为何里人,昆明人以其为孝子也,谓之昆明人。孝子生而哑,不能言;与人处,以手指画,若告语者,人或解或不解也。”此段开篇直接交代主人公“哑孝子”名称的由来,因其天生聋哑却极为孝顺,故而得名,同时模糊其籍贯,增添了人物的神秘色彩。描述其以手指画与人交流,既点明了他的生理缺陷,也为后文通过具体行为展现其孝心做铺垫,引发读者对这样一位特殊孝子故事的好奇。“性至孝,有母年已老,饥寒皆心先喻之,不待母言也。家无食,乞人余以养,有所得,必持归陈母前,俟母食,然后食,母未食,不先食也。母偶恚,则嬉戏拜舞母前,母欢娱如初,然后已。”这一段集中笔墨刻画哑孝子的孝顺行为。他能在母亲开口前便知晓其饥寒需求,以乞讨维持生计,且总是先让母亲进食;母亲生气时,又以嬉戏逗乐母亲,展现出细腻入微的孝心。这些具体的描写,生动地塑造了一个至纯至孝、体贴入微的孝子形象,让读者深切感受到他对母亲深厚的情感。“母无他子,只一哑孝子。见孝子哑,始亦悲伤,继而且安之;久之,且以为胜不哑子也。有食瓜者,见孝子立于侧,与以余。持之去,食瓜者固素闻孝子之食必先母也,蹑其后,验之。信然,乃大骇服。”此段从母亲和他人的角度,侧面烘托哑孝子的孝行。母亲从最初因儿子聋哑而悲伤,到后来认为他胜过健全的儿子,体现出哑孝子用实际行动给予母亲的温暖与慰藉;食瓜者的验证与惊叹,进一步证明了哑孝子的孝行并非虚言,深化了文章赞扬孝子高尚品德的主题。“已而母死,乡人方议醵钱敛,孝子蹶然起,牵乡人衣,至一井边,数数指水中。众讶之,姑引绳下视,则得钱累累;凡母之衾若与夫埋葬之费皆具,不知钱之所自来也,或曰:‘孝子日乞归,必投一钱于中,积之久矣。’或曰:‘非也,天以是赐孝子也才。’既葬母,即远游不归,人遂无有见之者。”在母亲去世这一情节转折处,哑孝子引导乡人在井中发现钱财,解决丧葬费用,钱财来源的不同猜测,为故事增添了神秘的传奇色彩。而他葬母之后远游不归的结局,更是引发读者无限遐想,既展现了他完成孝道后的释然,也进一步凸显了他超脱世俗的高洁形象,使文章的情感表达和思想内涵得到升华。
上一篇:宋·沈括《梵天寺木塔》
下一篇:宋·沈括《方家以磁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