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huó
bǎn

朝代:宋作者:沈括浏览量:1
bǎn
yìn
shū
táng
rén
shàng
wèi
shèng
wéi
zhī
féng
yíng
wáng
shǐ
yìn
jīng
hòu
diǎn
jiē
wéi
bǎn
běn
qìng
zhōng
yǒu
shēng
yòu
wéi
huó
bǎn
yòng
jiāo
qián
chún
měi
wéi
yìn
huǒ
shāo
lìng
jiān
xiān
shè
tiě
bǎn
shàng
sōng
zhī
huò
zhǐ
huī
zhī
lèi
mào
zhī
yìn
tiě
fàn
zhì
tiě
bǎn
shàng
nǎi
yìn
mǎn
tiě
fàn
wéi
bǎn
chí
jiù
huǒ
yáng
zhī
yào
shāo
róng
píng
bǎn
àn
miàn
píng
ruò
zhǐ
yìn
sān
èr
běn
wèi
wèi
jiǎn
ruò
yìn
shù
shí
bǎi
qiān
běn
wéi
shén
cháng
zuò
èr
tiě
bǎn
bǎn
yìn
shuā
bǎn
yìn
zhě
cái
èr
bǎn
gēng
yòng
zhī
shùn
jiù
měi
jiē
yǒu
shù
yìn
zhī
”“
”“
děng
měi
yǒu
èr
shí
yìn
bèi
bǎn
nèi
yǒu
chóng
zhě
yòng
zhǐ
tiè
zhī
měi
yùn
wéi
tiè
zhù
zhī
yǒu
bèi
zhě
xuán
zhī
cǎo
huǒ
shāo
shùn
chéng
wéi
zhī
zhě
yǒu
shū
zhān
shuǐ
gāo
xià
píng
jiān
yào
xiāng
zhān
ruò
fán
yòng
zài
huǒ
lìng
yào
róng
shǒu
zhī
yìn
luò
shū
zhān
shēng
yìn
wéi
qún
cóng
suǒ
zhì
jīn
bǎo
cáng

译文

用雕板印刷书籍,唐朝时期的人还没有大规模地做这种事。从冯道开始用雕版印刷五经,以后的各种重要文献书籍就都是板印的本子了。庆历年间,有个叫毕昇的平民,又发明了活字版印刷。他的方法是:用黏土刻字,字模薄得像铜钱的边缘,每个字刻一个印模,用火烧使它坚硬。先设置一块铁板,在它的上面用松脂、蜡混合着纸灰这一类东西覆盖好。想要印刷,就把一个铁框子放在铁板上面,然后在铁框内密密地排上字模,排满了一铁框就成为一块印版,把它拿到火上烘烤;待铁板上的混合物稍稍熔化,就用一块平板按在字模上面,那么所有排在板上的字模就像磨刀石那样平。如果只印两三本,不能算是简便;如果印几十乃至成百上千本,那就极其快速。通常是做两块铁板,这一块在印刷,那一块已另外在排字了,这块印刷才完,第二块板已经准备好了,两块相互交替使用,很短的时间就能完成。每一个字都有好几个印模,像“之”“也”等字,每个字有二十多个印模,用来准备同一版内有重复的字。不用时,就用纸条给它们作标签,按照字的韵部分类每个韵部做一个标签,用木格子把它们贮存起来。遇到平时没有准备的生僻字,随即刻制,用草烧火烘烤,很快就能制成功。不用木料刻字的原因,是木纹有疏有密,沾水后就高低不平,并且和混合物粘在一起,不容易取出来;不像火烧过的胶泥字,印完后再用火烤使混合物熔化,拿手一抹,这些字模就会自己落下来,绝不会被弄脏。毕昇死后,他的字模被我的堂兄弟和侄辈取得,到今天还珍藏着。

逐句剖析

"板印书籍":用雕板印刷书籍,

# 板印书籍:用雕版印刷书籍。板印,用雕版印刷。板:同“版”。

"唐人尚未盛为之":唐朝时期的人还没有大规模地做这种事。

# 盛为之:大规模地做这种事。之,指“板印书籍”。

"自冯瀛王始印五经":从冯道开始用雕版印刷五经,

# 五经:儒学的经典,指《易经》、《尚书》、《诗经》、《礼记》、《春秋》。汉后合称《五经》。,冯瀛王:即冯道(882—954),字可道,瀛州景城(今河北沧县西)人,历仕后唐至后周,死后被追封为瀛王,我国古代大规模官刻儒家经籍的首倡者。死后,周世宗追封为瀛王,我国古代大规模官刻儒家经籍的首倡者。

"已后典籍皆为板本":以后的各种重要文献书籍就都是板印的本子了。

# 板本:版印书籍,相对于抄本而言。,典籍:泛指各种重要(文献)书籍。,已后:即“以后”。已,同“以”。

"庆历中":庆历年间,

# 庆历:宋仁宗赵祯年号(1041-1048)。

"有布衣毕昇":有个叫毕昇的平民,

# 毕昇:(?一约1051)蕲州蕲水直河乡(今属湖北英山)人,北宋工匠、发明家。首创活字印刷术。,布衣:平民。古代平民不能穿锦绣,故称“布衣”。这里指没有做官的读书人。

"又为活板":又发明了活字版印刷。

"其法":他的方法是:

# 其:其,代词。做活板的方法。

"用胶泥刻字":用黏土刻字,

"薄如钱唇":字模薄得像铜钱的边缘,

# 钱唇:铜钱的边缘。

"每字为一印":每个字刻一个印模,

# 印:印模、字印。

"火烧令坚":用火烧使它坚硬。

# 令坚:使……坚硬。令:使。坚:硬。,火:名词作状语,表方式,意思是“用火”。

"先设一铁板":先设置一块铁板,

"其上以松脂、":在它的上面用松脂、

"蜡和纸灰之类冒之":蜡混合着纸灰这一类东西覆盖好。

# 冒:覆盖。,和:混合。

"欲印":想要印刷,

# 欲:想。

"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就把一个铁框子放在铁板上面,

# 铁范:铁制的框子。范:模子。

"乃密布字印":然后在铁框内密密地排上字模,

"满铁范为一板":排满了一铁框就成为一块印版,

"持就火炀之":把它拿到火上烘烤;

# 持就火炀之:拿它靠近火烘烤。就,靠近。炀,烘烤。

"药稍镕":待铁板上的混合物稍稍熔化,

# 镕:同“熔”,用高温使固态物质转变为液态。,药:指上文说的松脂、蜡等的混合物。

"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就用一块平板按在字模上面,

"则字平如砥":那么所有排在板上的字模就像磨刀石那样平。

# 字平如砥:(所有排在铁板上的)活字平得像磨刀石。砥,磨刀石。

"若止印三二本":如果只印两三本,

# 止:同“只”,仅仅。,若:若......则......,如果......那么......。

"未为简易":不能算是简便;

# 未为简易:不能算是简便。

"若印数十百千本":如果印几十乃至成百上千本,

# 数十百千:几十乃至百、千。

"则极为神速":那就极其快速。

# 则:若......则......:如果......那么......。

"常作二铁板":通常是做两块铁板,

"一板印刷":这一块在印刷,

"一板已自布字":那一块已另外在排字了,

# 布字:排印。,自:另自,另外。

"此印者才毕":这块印刷才完,

"则第二板已具":第二块板已经准备好了,

# 具:准备(好了)。

"更互用之":两块相互交替使用,

# 更互:交替、轮流。

"瞬息可就":很短的时间就能完成。

# 就:完成。

"每一字皆有数印":每一个字都有好几个印模,

# 字:字印。

"如":像“

"之":之”“

"也":也”

"等字":等字,

"每字有二十余印":每个字有二十多个印模,

"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用来准备同一版内有重复的字。

# 重复者:重复的字,指一块版内重复出现的字。,以:用来。

"不用":不用时,

"则以纸帖之":就用纸条给它们作标签,

# 以纸帖之: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意思是,用纸来标记活字,每个韵部做一个标签,用木格(分别)贮存这些活字。帖,标签,前一个用作动词。

"每韵为一帖":按照字的韵部分类每个韵部做一个标签,

# 帖:标签,名词。,韵:指韵部,韵书中把同韵的字归在一起成为一部。唐宋时,人们按照诗歌押韵的规律,把汉字分为206韵,后来又合并为106韵。

"木格贮之":用木格子把它们贮存起来。

"有奇字素无备者":遇到平时没有准备的生僻字,

# 奇字:生僻宇。写法特殊,或生僻、不常用的字。素:平时,一向。

"旋刻之":随即刻制,

# 旋:旋即。

"以草火烧":用草烧火烘烤,

"瞬息可成":很快就能制成功。

"不以木为之者":不用木料刻字的原因,

# 不以木为之者:不用木头刻活字的原因。者:与“不以木为之”组成名词性词组,表原因。可译为“……的原因”。

"木理有疏密":是木纹有疏有密,

# 木理:木头的纹理。木:一作文,同“纹”。

"沾水则高下不平":沾水后就高低不平,

"兼与药相粘":并且和混合物粘在一起,

# 兼:又。

"不可取":不容易取出来;

# 不可取:拿不下来。

"不若燔土":不像火烧过的胶泥字,

# 燔土:指火烧过的黏土字印。燔:烧。

"用讫再火令药镕":印完后再用火烤使混合物熔化,

# 讫:终了,完毕。

"以手拂之":拿手一抹,

# 拂:擦拭,掸去。

"其印自落":这些字模就会自己落下来,

"殊不沾污":绝不会被弄脏。

# 殊不:一点也不。殊,根本。

"昇死":毕昇死后,

"其印为余群从所得":他的字模被我的堂兄弟和侄辈取得,

# 群从:指堂兄弟及诸子侄,古代称侄子为“从子”,这里指子侄辈。从,指比自己小的或晚的子侄辈。,余:一作予,我。,为:为......所......,表示被动的固定句式。

"至今宝藏":到今天还珍藏着。

# 宝藏:珍藏。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活板》是北宋官员、科学家沈括创作的一篇科普说明文。本文是关于北宋平民毕昇发明的活字印刷的最早记录,文中详细记载了活板的制作与印刷过程。首段在介绍活字版之前,先简述了我国雕版印刷的发展情况,为下文重点介绍前所未有的活字印刷术做了铺垫;中间段具体说明活字版印刷的发明、制作、效能、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通过将活版印刷的灵活与雕版的死板进行对比,突出了活字版“活”的主要特征;末段交代了活字版的下落。全文行文简洁,用词准确,通俗易懂,赞颂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高度的智慧和创造精神,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科学家、政治家、文学家

沈括(1031~1095),北宋科学家、政治家、文学家。字存中,因在润州(今江苏镇江)修建梦溪园,自号梦溪丈人,祖籍杭州钱塘(今浙江杭州)。嘉祐八年进士,熙宁中参与王安石变法。五年提举司天监,上浑仪、浮漏、景表三议,并推荐卫朴修《奉元历》。次年赴两浙考察水利、差役。八年使辽,斥其争地要求,又图其山川形势、人情风俗,为《使契丹图抄》奏上。次年任翰林学士,权三司使,整顿陕西盐政,主张减少下户役钱。后知延州,加强对西夏的防御。元丰五年,因徐禧失陷永乐城,连累坐贬。晚年居润州梦溪园。沈括博学多才,于天文、地理、律历、音乐、医药等无所不通。所著《梦溪笔谈》一书,内容涉及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广阔领域,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他的文章文笔明快精当,语言形象简练,有较浓的文学意味。著述近四十种,传世的尚有《长兴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活板》由沈括创作于北宋年间。彼时北宋经济繁荣,科学技术蓬勃发展,活字印刷术等创新成果不断涌现。沈括身为北宋科学家,与活字印刷术发明者毕昇大致处于同一时代,且亲眼目睹侄辈珍藏的毕昇活字。基于自身所见及对科学技术的敏锐洞察与重视,沈括凭借详实的记录,为后世留下了这份可信度极高的活字印刷术珍贵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篇介绍活字印刷术的科普说明文。说明对象是活板,文中介绍了北宋平民毕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详细阐述了活板制作、印刷的过程及活字的存放方法,作者抓住了活字印刷的“活”字这个主要优点,条理清楚而有序地将雕版的死板同活版印刷的灵活作鲜明的对比,突出活字印刷在大量印刷时的高效、灵活的优越性,是关于活字印刷术的最早记录。

2. 写作手法

对比:文章一开头提及了雕版印刷,接下来条理清楚而有序地介绍活字印刷的主要特征及优点,通过将死板同活版印刷的灵活作鲜明的对比,突出活版印刷的优越性,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3. 分段赏析

第一段简述了雕版印刷的发展历程。从“唐人尚未盛为之”可知,雕版印刷在唐代还未盛行,而自冯瀛王开始用雕版印刷五经后,“已后典籍皆为板本”,可见雕版印刷逐渐普及。这部分内容为下文介绍活字印刷术做了铺垫,让读者先了解当时印刷技术的背景,从而更能体会到活字印刷术出现的突破性意义。第二段详细介绍了活字版印刷的相关情况,紧扣住“活”字来安排说明活字印刷的过程和方法。按照程序顺序(也可称时间顺序)可以分为刻字—排版—印刷—拆版取字这几个流程。“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说明了活字的制作方法。在印刷过程中,先准备铁板,用松脂等混合物覆盖,再放置铁范、密布字印,经火烤、平板按压后,字印平整如砥,清晰展现了印刷步骤。通过对比“印三二本”的“未为简易”与“印数十百千本”的“极为神速”,突出了活字印刷在大量印刷时的高效;“常作二铁板,更互用之”进一步体现其灵活高效的特点。对于活字的储存,“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展现了有条理的管理方式;“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瞬息可成”则体现了应对生僻字的灵活性。同时,文中还对比了木活字与泥活字的优劣,说明不用木活字是因其易变形、易粘连,而泥活字“用讫再火令药镕,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充分凸显了活字版“活”的核心特征,与雕版的固定死板形成鲜明对比。在介绍活字印刷的方法和过程当中,没有出现一个“活”字,但在字里行间,却无一处不在说明一个“活”字。第三段交代了活字的下落。“昇死,其印为余群从所得,至今宝藏”,短短一句,既说明了活字在毕昇去世后的传承,也从“宝藏”一词中能感受到人们对这一发明的珍视,间接赞颂了毕昇及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让读者对活字印刷术的影响有了更具体的感知。

4. 作品点评

本文聚焦活板的制作与印刷全过程,行文简洁、用词精准、通俗易懂,仅三百余字就把印刷书籍的历史,活字版的发明创造、功效用法以及胶泥活字的优点讲得明明白白。文中多次出现“之”这类代词,像“贴之”“为之”“贮之”“炀之”“刻之”等,它们各自指代相应的事物,避免了行文的重复,让文章更简洁。用词准确也是本文的一大亮点,诸多表示加热相关的词语,如“烧”“燔”“炀”“镕”等,依据加热的方法、程度不同而分别使用,都用得十分贴切恰当。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活板》是关于北宋平民毕昇发明活字印刷的最早记录,详细记载了活板制作与印刷的过程,是一篇意义重大的科学文献。

不详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终身教授徐中玉《中国古典文学精品普及读本·唐宋散文》

# 至少在1900年以前,《活板》是对毕昇及其活字印刷术惟一的文献记载,沈括的这篇文章于活字印刷术记之甚确,是一篇珍贵的记载。

不详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田建平《关于毕昇及其活字印刷术》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沈括《梦溪笔谈·虹》

下一篇:宋·沈括《赠天台冲寂道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