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yóu
huā
shān

朝代:宋作者:沈括浏览量:1
jīng
xún
piāo
xīn
qíng
bìng
yuán
xíng
lǎo
tài
zhǐ
yīng
suí
zhì
chūn
xīn
huā
zhēng
shān
chuān
mǎn
yān
lóu
bǎn
qīn
tiān
ǎi
héng
jiē
yǒu
shēn
chù
yòng
qiǎng
xié
zūn
jiǔ
zhēng
róng

译文

连下了十几天雨,终于放晴,病弱的马沿着田埂缓慢前行。年老的体态应该会随着日子一天天到来,对春天的向往已不再与花朵争艳。满眼山川笼罩在翻涌的雾气中,高耸的楼阁仿佛要刺破天空,暮色中的云霭横亘天际。可叹我这副身躯无处可施展用处,只能勉强带着酒,艰难地踏入这险峻的山中。

逐句剖析

"经旬飘雨喜新晴":连下了十几天雨,终于放晴,

"病马缘畦取次行":病弱的马沿着田埂缓慢前行。

# 缘畦:《曲阿诗综》卷六作冲泥。

"老态只应随日至":年老的体态应该会随着日子一天天到来,

"春心无意与花争":对春天的向往已不再与花朵争艳。

"山川满目浮烟合":满眼山川笼罩在翻涌的雾气中,

"楼板侵天暮霭横":高耸的楼阁仿佛要刺破天空,暮色中的云霭横亘天际。

"嗟我有身无处用":可叹我这副身躯无处可施展用处,

# 处用:《曲阿诗综》作用处。

"强携尊酒入峥嵘":只能勉强带着酒,艰难地踏入这险峻的山中。

# 尊:一作樽。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游花山寺》是宋代科学家、文学家沈括创作的七言律诗。此诗以雨霁初晴为背景,通过描绘山寺沿途的苍茫暮色与个人心境的交织,展现了诗人晚年复杂的人生感悟。首联“经旬飘雨喜新晴,病马缘畦取次行”以久雨新晴的清新反衬病体倦怠之态,暗含对仕途沉浮的隐喻;颔联“老态只应随日至,春心无意与花争”直抒对年老的坦然与对纷争的疏离,体现超脱心境。颈联“山川满目浮烟合,楼板侵天暮霭横”以宏阔笔触勾勒山川暮霭的朦胧画卷,暗含对世事变幻的怅惘。尾联“嗟我有身无处用,强携尊酒入峥嵘”则直诉怀才不遇的苦闷,借酒浇愁的无奈与山水之险形成双重隐喻。全诗融写景与抒怀于一体,语言凝练苍劲,意象沉郁幽邃,既呈现自然山水的空濛之美,又深刻流露士大夫晚年对生命价值的哲思。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科学家、政治家、文学家

沈括(1031~1095),北宋科学家、政治家、文学家。字存中,因在润州(今江苏镇江)修建梦溪园,自号梦溪丈人,祖籍杭州钱塘(今浙江杭州)。嘉祐八年进士,熙宁中参与王安石变法。五年提举司天监,上浑仪、浮漏、景表三议,并推荐卫朴修《奉元历》。次年赴两浙考察水利、差役。八年使辽,斥其争地要求,又图其山川形势、人情风俗,为《使契丹图抄》奏上。次年任翰林学士,权三司使,整顿陕西盐政,主张减少下户役钱。后知延州,加强对西夏的防御。元丰五年,因徐禧失陷永乐城,连累坐贬。晚年居润州梦溪园。沈括博学多才,于天文、地理、律历、音乐、医药等无所不通。所著《梦溪笔谈》一书,内容涉及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广阔领域,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他的文章文笔明快精当,语言形象简练,有较浓的文学意味。著述近四十种,传世的尚有《长兴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经旬飘雨喜新晴,病马缘畦取次行”两句以久雨初霁为时空背景,勾勒出诗人病体初愈、步履迟缓的出行画面。“经旬飘雨”既实写连绵阴雨的天气,又暗喻仕途困顿的压抑心境;“病马”意象双关,既指代疲惫衰弱的坐骑,亦隐喻诗人自身困顿潦倒的生存状态。“取次行”三字尤显匠心,既描摹出病马缓步徐行的形态,又暗示诗人对前路迷茫无定的怅然心态。此联以自然气候与身体状态的双重隐喻,奠定全诗沉郁基调。“老态只应随日至,春心无意与花争”两句直抒生命感悟,展现超然物外的哲思。“老态”与“春心”构成强烈对照:前者指向生理衰老的必然规律,后者象征世俗功名的争逐欲望。“随日至”暗含对生命规律的坦然接纳,“无意争”则彰显对功名执念的主动疏离。诗人以“只应”“无意”的否定句式,构建出超越世俗价值的生命境界,呼应宋诗“尚理”特征,在景物描写中注入理性思辨。“山川满目浮烟合,楼板侵天暮霭横”两句转写登临时分的苍茫暮色,展现雄浑苍凉的意境空间。“浮烟合”以动态笔法描摹山间雾气升腾聚合的朦胧感,“楼板侵天”则以夸张手法凸显建筑之高耸入云,暗含对人工造物与自然伟力的对比思考。“暮霭横”三字收束全景,既实写黄昏时分的云霭低垂,又象征诗人对仕途前景的迷茫怅惘。此联空间由近及远层层推进,形成天地苍茫的视觉张力。“嗟我有身无处用,强携尊酒入峥嵘”两句直抒胸臆,将个人际遇与自然景观熔铸为悲慨交响。“嗟”字领起全联,迸发出怀才不遇的深沉喟叹;“有身无处用”以反诘句式,道尽士大夫阶层的精神困境。“强携尊酒”是苦闷的自我消解,表面旷达的携酒游山之举,实为无力改变现实的无奈之举;“入峥嵘”既指涉山势险峻的客观环境,更隐喻官场倾轧的险恶处境。尾联以沉重的情感力量收束全篇,在自然永恒与人生短暂的对照中,完成对生命价值的终极叩问。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沈括《赠天台冲寂道人》

下一篇:宋·沈括《延州柳湖 其一》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