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箫咽":凤箫的声音呜咽低沉。
"花底寒轻夜月":花丛底下,寒意轻微,夜月高悬。
"兰堂静":华丽的厅堂里静悄悄的,
"香雾翠深":香雾浓郁,翠色幽深,
"曾与瑶姬恨轻别":曾经和美丽的佳人轻易分别。
"罗巾泪暗叠":罗巾上泪水暗暗地叠积。
"情入歌声怨切":情意融入歌声里,显得哀怨悲切。
"殷勤意":心中情意恳切,
"欲去又留":想要离去却又留恋,
"柳色和愁为重折":柳树绿意掺着愁绪,柳枝被反复攀折。
"十年迥凄绝":十年时光过去,一切都显得那么凄凉悲切。
"念髻怯瑶簪":想起她发髻上怯生生的瑶簪,
"衣褪香雪":衣服上褪去了如香雪般的香气。
"双鳞不渡烟江阔":书信不能渡过那烟雾弥漫的宽阔江面。
"自春来人见":自春天以来,人们看到,
"水边花外":在水边花丛外,
"羞倚东风翠袖怯":羞怯地倚靠在东风中的翠袖旁。
"正愁恨时节":正是充满愁恨的时节。
"南陌":南面的道路。
"阻金勒":阻挡住了金饰的马勒。
"甚望断青禽":极目远望,盼不到青鸟传信,
"难倩红叶":也难以请红叶传情。
"春愁欲解丁香结":春天的愁绪想要解开丁香花结。
"整新欢罗带":整理新欢的罗带,
"旧香宫箧":打开旧日香气尚存的宫中匣子。
"凄凉风景":这凄凉的风景,
"待见了":等到见面了,
"尽向说":要把一切都向她说说。
南宋词人
高观国(?~?),南宋词人。字宾王,号竹屋,山阴(今浙江绍兴)人。生活于南宋中期,身世无考。词作透露少年时在东越,后漂泊于吴门、淮南、临安等地,一生似未入仕途。其词言情体物,各臻妙境。著有《竹屋痴语》。
1. 分段赏析
上阕:“凤箫咽。花底寒轻夜月”,营造出一种清幽且略带哀伤的氛围。箫声呜咽,在花底与轻寒、夜月交织,奠定了全词伤感的基调。“兰堂静,香雾翠深,曾与瑶姬恨轻别”,回忆往昔在幽静的兰堂,香雾缭绕之中,与佳人遗憾地匆匆分别,点明了怀人的主题,“恨轻别”突出了当时分别时的无奈与不舍。“罗巾泪暗叠。情入歌声怨切”,描绘自己暗自落泪,泪水浸湿罗巾,将深情融入歌声,怨意真切,进一步渲染了离别的哀愁。“殷勤意,欲去又留,柳色和愁为重折”,刻画了离别时欲走还留的纠结,而那翠绿的柳色也仿佛带着愁绪,让人忍不住再次折柳赠别,以柳寓情,增添了离别的惆怅。中阕:“十年迥凄绝。念髻怯瑶簪,衣褪香雪”,直接点明时间已过去十年,如今回忆起来,满心皆是凄凉。想起故人发髻慵懒,似乎连瑶簪都怯于佩戴,衣服也褪去了往日的香气,生动地刻画出故人可能因思念而憔悴的模样,饱含着对故人的怜惜。“双鳞不渡烟江阔。自春来人见,水边花外,羞倚东风翠袖怯”,写书信难达,宽阔的烟江阻断了鱼书。自春天以来,每次见到水边花外的景色,就仿佛看到故人在东风中羞涩地倚着,翠袖单薄,怯于春寒,借景抒情,以想象中故人的姿态,强化了对故人的思念以及担忧。“正愁恨时节”,直白地表明此时正是充满愁恨的时刻,收束中阕,强调了愁绪之浓。下阕:“南陌。阻金勒。甚望断青禽,难倩红叶”,写在南郊的道路上,被种种阻碍无法与故人相见,望眼欲穿也等不到青鸟传信,也难以借助红叶寄情,表达出相见不得、传情无门的痛苦。“春愁欲解丁香结”,用丁香结来比喻自己的春愁,形象地写出愁绪如同丁香花的花蕾般纠结难解。“整新欢罗带,旧香宫箧”,整理新的罗带,抚摸带有旧香的宫箧,暗示着对过往美好回忆的珍视,新与旧的对比,更添物是人非之感。“凄凉风景,待见了,尽向说”,最后表示面对眼前凄凉的风景,只盼着能与故人相见,将心中的千言万语都倾诉出来,表达出对重逢的强烈渴望。
上一篇:宋·高观国《临江仙·东越道中》
下一篇:宋·高观国《永遇乐·次韵吊青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