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露条烟叶":带着露珠的枝条和舒展的柳叶。
"惹长亭旧恨":牵动起长亭边往日的离恨,
"几番风月":经历过多少风花雪月。
"爱细缕、":喜爱那纤细的枝条、
"先窣轻黄":先冒出轻轻晃动的浅黄嫩芽,
# 窣:突然出现。
"渐拂水藏鸦":渐渐拂着水面,能藏住乌鸦,
# 拂水藏鸦:形容柳的枝叶渐长。
"翠阴相接":翠绿的树荫相互连接。
"纤软风流":姿态纤柔优美,
"眉黛浅、":像女子淡淡的眉黛、
"三眠初歇":经过三眠才刚刚停歇。
# 三眠:《三辅故事》:汉苑有柳如人形,一日三眠三起。
"奈年华又晚":无奈年华又已迟暮,
"萦绊游蜂":枝条缠绕着游蜂,
"絮飞晴雪":柳絮像晴天的白雪般飞舞。
"依依灞桥怨别":在灞桥边依依不舍地怨恨离别。
# 灞桥:在长安东,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这里泛指送别之处。
"正千丝万绪":正是愁绪像柳丝般千头万绪,
"难禁愁绝":让人难以承受这极度的忧愁。
"怅岁久、":怅然于岁月流逝已久、
"应长新条":柳树应该又长出了新的枝条,
"念曾系花骢":想起曾经用它拴过骏马,
# 花骢:骏马。
"屡停兰楫":多次停靠过兰舟。
# 兰楫:这里泛指舟船。
"弄影摇晴":柳树在晴日里摇曳着身影,
"恨闲损、":可惜在白白地消磨、
"春风时节":春风吹拂的季节。
"隔邮亭":隔着邮亭,
"故人望断":望眼欲穿也看不见故人,
"舞腰瘦怯":柳枝像纤细的腰肢般瘦弱无力地舞动。
南宋词人
高观国(?~?),南宋词人。字宾王,号竹屋,山阴(今浙江绍兴)人。生活于南宋中期,身世无考。词作透露少年时在东越,后漂泊于吴门、淮南、临安等地,一生似未入仕途。其词言情体物,各臻妙境。著有《竹屋痴语》。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咏物词。借柳树从抽芽到成阴、柳絮纷飞的景象,以及与柳相关的长亭别恨、灞桥怨离等情景,写出了对往昔离别的怅惘和对故人的思念。
2. 写作手法
意象组合:上片以“露条烟叶”“细缕轻黄”“拂水藏鸦”“翠阴相接”“絮飞晴雪”等意象组合,勾勒出柳树从抽芽到成阴、柳絮纷飞的全过程,用一系列关联的画面展现柳的形态,让读者直观感受到柳的纤柔风姿与春日生机。直抒胸臆:下片结尾“故人望断”直接抒发情感,不加掩饰地写出对故人的深切思念,将借柳寄托的离愁别绪推向高潮,语言直白真挚,让相思之愁清晰可感,强化了全词的怀人主旨。用典:“依依灞桥怨别”巧用“灞桥折柳”的典故。古时灞桥是送别之地,人们常折柳相赠表不舍。词中借这一典故,将柳树与离别关联,写柳树见证了过往在灞桥的怨别场景,把典故中蕴含的离愁别绪融入对柳的描写,以此引发读者对离别之情的共鸣,强化了全词的怀人愁绪。
3. 分段赏析
上片:“露条烟叶。惹长亭旧恨,几番风月”,开篇以“露条烟叶”勾勒带露含烟的柳景,借“长亭”这一送别符号,牵出往昔离恨;“几番风月”点出岁月流转中,柳树总与离别相伴,奠定伤怀基调。“爱细缕、先窣轻黄,渐拂水藏鸦,翠阴相接”,细致描摹柳的生长:初抽的嫩条泛着浅黄,轻轻颤动;渐渐长到拂过水面、能藏住乌鸦,浓绿的树荫连成一片,展现柳从初生到繁茂的过程,画面鲜活可感。“纤软风流,眉黛浅、三眠初歇”,以“纤软风流”赞柳的柔美,用“眉黛浅”比喻柳叶的淡绿,“三眠”暗写柳丝低垂如眠,赋予柳树娇柔情态,刻画细腻生动。“奈年华又晚,萦绊游蜂,絮飞晴雪”,转写暮春:时光已晚,柳丝缠绕游蜂,柳絮如晴日白雪纷飞,既写实景,又借“年华晚”“絮飞”暗含时光易逝、离别难留的怅惘。下片:“依依灞桥怨别。正千丝万绪,难禁愁绝”,化用“灞桥折柳”的典故,写柳在灞桥边含情脉脉,似带怨别之意;“千丝万绪”既指柳丝繁多,又喻离愁复杂,直抒难以抑制的愁情。“怅岁久、应长新条,念曾系花骢,屡停兰楫”,由柳思旧:感叹岁月流逝,想来柳树已抽出新条,却想起曾在此系过骏马、停过兰舟,暗含对往昔相聚与离别的追忆,惆怅之情渐深。“弄影摇晴,恨闲损、春风时节”,写柳在晴日里摇曳生姿,却“恨”自己在春光里空自消磨,将柳拟人化,借柳的“恨”抒发无人赏、离别后的孤寂。“隔邮亭,故人望断,舞腰瘦怯”,收束于怀人:隔着邮亭,望尽天涯也不见故人,柳的“舞腰”仿佛因思念而瘦削无力,以柳态写人情,将离愁推向深处。
上一篇:宋·高观国《夜合花·斑驳云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