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云粉色":春天的云彩呈现出柔和的粉色。
"春水和云湿":春天的湖水与云朵相映,仿佛被云朵沾湿。
"试问西湖杨柳":试着问一问西湖边的杨柳,
"东风外、":在东风吹拂之外,
"几丝碧":有多少新绿的柳丝。
"望极":极目远望。
"连翠陌":连接着翠绿的小路。
"兰桡双桨急":小船的船桨划动得十分急促。
# 兰桡:小舟的美称。
"欲访莫愁何处":想要寻访莫愁女在哪里,
# 莫愁:古乐府中传说的女子。或言为洛阳人,嫁为卢家少妇。或言石城(今湖北钟祥)人,善歌谣。
"旗亭在、":只见酒旗飘扬的酒楼、
"画桥侧":就在画桥的旁边。
# 画桥:雕饰精美的桥,也用作桥的美称。
南宋词人
高观国(?~?),南宋词人。字宾王,号竹屋,山阴(今浙江绍兴)人。生活于南宋中期,身世无考。词作透露少年时在东越,后漂泊于吴门、淮南、临安等地,一生似未入仕途。其词言情体物,各臻妙境。著有《竹屋痴语》。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写景词。描绘了西湖的自然景色和人文景观。词中通过对云、水、杨柳、翠陌、船只等景物的描写,展现了西湖春天的生机勃勃和美丽动人。
2. 写作手法
情景交融:词人触景生情而“形诸舞咏”时,将爱春赞春的情愫天衣无缝地融入春景之中。笔下美景皆由词人所见所感生发,故而春景愈显清丽素淡,其情怀也愈发坦荡高雅。秀美的春色与舒畅的心境相融相契,浑然一体,不分彼此。
3. 分段赏析
上阕之中,词人择取早春常见的云、水、柳入笔,紧扣各自特质展开想象与挖掘。水中之云,着重描摹其色泽,凸显洁白纯净之态;西湖之水,则聚焦形态,彰显深远浩渺之姿。一个“和”字不着痕迹地将水与云相牵,巧妙勾勒出水天一色、云影入波的景致。尤为精妙的是“湿”字,以“湿”形容云,既让水映云、云浸水中的画面鲜活呈现,又瞬间打通人的视觉、触觉与感知,堪称一字传神,妙不可言。初春之柳,着眼于新芽轻摆的韵致,以“几丝碧”设问,更显婀娜。“几丝碧”与“东风”相连,看似随意,实则独具匠心,既让人想见柳枝抽绿的模样,又点出初春时节——此时万物复苏,生机盎然,人心亦随之舒展快意。正如钟嵘在《诗品・序》中所言:“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词人将爱春赞春之情融入春景,衔接自然。眼前之景皆由词人所见所感落笔,春景愈显清丽淡雅,情怀便愈发坦荡高洁。秀色与闲情交融,情景合一,浑然天成。下阕转入新的场景,“望极”二字承上启下,既接续上阕的“几丝碧”,又引出“连翠陌”,词人沿湖面远眺,湖的尽头是条翠绿长堤,他与友人急切地划动双桨,向堤岸进发。“莫愁在何处?莫愁石城西。艇子打两桨,催送莫愁来。”(《乐府诗集・莫愁乐》)原来众人急着寻访善歌的莫愁女子——此处“莫愁”泛指歌女。她们身在何方?“旗亭在、画桥侧”,就在那美桥旁的酒楼里。结尾两句暗用王之涣等“旗亭画壁”的典故,尽显赏春时的闲情逸致。语言看似平淡,实则韵味悠长,引人遐思,字里行间毫无市井酸儒之气。
4. 作品点评
总而言之,这首词勾勒出一幅清雅淡致的山水画卷,生动再现了词人同友人畅游西湖的情景:棉絮似的云朵、澄澈的湖水、辽阔的湖面,构成水天相接的景象。在一片素白之中,点缀着几缕青翠的柳叶,一条如绿带般的长堤,还有一叶扁舟,远远朝着画桥、旗亭的方向驶去。高观国描绘春景,并未铺陈姹紫嫣红、莺飞蝶舞的热闹场面,写踏青之事也没有过多渲染,笔墨极为精简,却给人留下秀美无比的印象。
下一篇:宋·高观国《玲珑四犯·水外轻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