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宦各东西":为了这低微官职,我们各奔东西,
# 薄宦:谓官职卑微,仕途不甚得意。
"往事随风雨":往昔岁月如风雨般消散无痕。
"先自离歌不忍闻":本就不忍听离别的曲调,
"又何况":更何况,
"春将暮":正值暮春百花凋零时。
"愁共落花多":愁绪恰似那纷纷飘落的花瓣,无穷无尽,
"人逐征鸿去":我们就要追随着鸿雁各自远行。
# 征鸿:远行的大雁。
"君向潇湘我向秦":你往湖南,我往陕西,即将启程。
# 秦:今陕西一带。,潇湘:即潇水和湘水,均在湖南境内。这里是代指湖南一带。
"后会知何处":此去一别,不知在哪里才能再相见。
南宋词人
黄公度(1109~1156),南宋词人。字师宪,号知稼翁,莆田(今属福建)人。绍兴进士,签书平海军节度判官。后被秦桧诬陷,落职闲居数年。秦桧死复起,官至尚书考功员外郎。黄公度工诗词。其诗颇关心国事,洪迈赞其诗“铿锵蹈厉,发越沉郁,精深而不浮于巧,平淡而不近俗”。清代陈廷焯评其词:“黄师宪《知稼翁词》气和音雅,得味外味,人品既高,词理亦胜。”代表作品有《悲秋》《乙亥岁除渔梁村》《菩萨蛮》《卜算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送别词。借暮春景色、离歌等,写出了兄弟因仕途分离的无奈,往昔回忆与家国感慨交织,及南北相隔、再会无期的怅惘,寄寓乱世漂泊的沧桑。
2. 写作手法
化用:“君向潇湘我向秦”化用唐代郑谷《淮上与友人别》诗句,以“潇湘”代南方、“秦”指北地,简洁凝练地展现兄弟南北分离的现实,借古人离别之意,强化自身与兄弟分别后相会无期的惆怅,增添词的历史文化底蕴与情感深度。双关:“愁共落花多”中,“落花”既指暮春时节飘落的花朵,实写眼前衰败之景;又双关词人自身的境遇,既包含兄弟分离的忧愁,也暗喻人生陷入困顿的无奈,使词句表意丰富,含蓄传达复杂心绪。情景交融:全词以情带景,上片由“离歌”“春将暮”等离愁情绪引发出暮春衰败之景,下片“落花”“征鸿”等景物又皆因离愁而生,同时这些景物反过来渲染离愁,二者相互交融,将手足之情与分离之谊渲染得更为深沉,也让乱世背景下的离情别绪更具感染力。
3. 分段赏析
上片开篇“薄宦各东西”,点明兄弟因官职低微,不得不各奔东西。“薄宦”在这里并不是作者的自谦,更多是对朝廷孱弱、官职虚设,自身壮志难酬的解嘲,饱含无奈与不甘。“各东西”三字,展现出他们虽心有不平,却仍要为宦漂泊、天各一方的无奈现实,即便亲情浓烈,此后也只能徒留思念。“往事随风雨”含蓄深沉,其中“往事”既涵盖兄弟相处的温馨往昔,也包含宦海沉浮的波折,以及北宋灭亡、南宋偏安带来的家国之痛。可无论曾经如何,如今都已如风雨飘散,只留下残酷现实。“先自离歌不忍闻”承接弟弟黄童词中“别泪多于雨”,弟弟的和章饱含深情,其中有分别的悲戚、兄弟间多年的深厚情谊、离别的凄凉与思念,词人因而不忍再听。身处乱世,诸多坎坷与愤懑无法排遣,兄弟间的共鸣与慰藉本是难得的温暖,如今却要分离,这份伤感悲愤愈发浓烈。“又何况,春将暮”,暮春时节的氛围,为离情别绪再添一抹凄清。下片承接上片的暮春,着重抒发离愁。“愁共落花多”一语双关,既指兄弟分离的愁绪,又暗喻人生的艰难困境,这愁绪比纷纷飘落的花瓣还要繁多,郁结难解。“人逐征鸿去”描绘出兄弟各自如征鸿般远去,渐行渐远,词人只能独自承受这份孤寂悲凉,自然生出“君向潇湘我向秦,后会知何处”的感慨。这里化用郑谷诗句,以“潇湘”和“秦”分别代指南方和北方,生动展现出兄弟即将南北分离,相隔甚远,再难相见的情景。全词就在这低回婉转中结束,而那浓浓的愁思却萦绕不绝,令人回味无穷。
4. 作品点评
此词与常见送别词借景抒情的方式不同,采用以情引景的手法,让景物成为离愁的寄托。词人凭借深厚笔力,将兄弟间的情谊与离别的伤感刻画得真挚深刻,字里行间也反映出时代的沧桑。它既是一首离别的悲歌,也堪称乱世的写照。全词情感抒发直接恳切,笔调刚健,语言平实,整体风格清幽婉转。
# 骨肉之别,语无一毫妆点。
清许昂霄《词综偶评》
# 自然流出,却极沈至。
清陈廷焯《词则·大雅集》
上一篇:宋·罗与之《中秋步月 其五》
下一篇:宋·黄公度《卜算子·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