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ruǎn
láng
guī
·
·
hǎi
dài
lóu
zhuó
bié
zuò

朝代:宋作者:米芾浏览量:1
shuāng
shuāng
yuān
yāng
píng
zhōu
háng
yān
liǔ
róu
shēng
cháng
yàn
qīng
qiū
yún
shēng
chóu
gōu
yuè
guà
xiá
shōu
nán
rén
fàn
zhōu
juān
juān
chù
yān
míng
móu
xiāng
wàng
lóu

译文

成双成对的鸳鸯和鹭鸶在长满浮萍的小洲上嬉戏,几行如烟的柳树姿态柔美。一声悠长的笛声在清冷的秋天里呜咽,碧绿的云朵引发了傍晚的愁绪。弯弯的月亮挂在天空,绚丽的彩霞渐渐消散,浦口南边有人划着船。不知何处那如美玉般明亮的眼眸,在烛光下闪烁,我久久地倚靠在楼上与她相望。

逐句剖析

"双双鸳鹭戏萍洲":成双成对的鸳鸯和鹭鸶在长满浮萍的小洲上嬉戏,

"几行烟柳柔":几行如烟的柳树姿态柔美。

"一声长笛咽清秋":一声悠长的笛声在清冷的秋天里呜咽,

"碧云生暮愁":碧绿的云朵引发了傍晚的愁绪。

"钩月挂":弯弯的月亮挂在天空,

"绮霞收":绚丽的彩霞渐渐消散,

"浦南人泛舟":浦口南边有人划着船。

# 浦南:即南浦,泛指送别的地方。江淹《别赋》:“送君南浦,伤如之何!”浦,水滨。

"娟娟何处烟明眸":不知何处那如美玉般明亮的眼眸,在烛光下闪烁,

# 娟娟:美好貌。

"相望徙倚楼":我久久地倚靠在楼上与她相望。

# 徙:一作徒。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阮郎归・海岱楼与客酌别作》为宋代米芾所作的一首词。哲宗绍圣四年(1097),米芾曾任涟水军知军,此词便是他秋日登上海岱楼,为友人置酒送别时写下的。​上片描绘景物,鲜活如画卷。清秋里呜咽的笛声、含着愁绪的碧云,尤其善于营造氛围。下片以“人泛舟”“徙倚楼”的场景,传达出对客人恋恋不舍的情感,情感藏而不露,读来别有一番滋味。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书画家

米芾(1051?~1107?),北宋书画家。初名黻,字元章,号海岳外史等,世称米南宫;因举止“颠狂”,人称“米颠”,祖籍太原(今属山西),后迁襄阳(今属湖北)。曾任校书郎、书画博士、礼部员外郎等职。米芾与蔡襄、苏轼、黄庭坚合称“宋四家”,与薛绍彭并称“米薛”。其书画自成一家,绘画擅长枯木竹石与山水,独具风格特点;书法用功极深,长于临摹古人作品,近乎以假乱真。书法成就以行书为最大,兼擅篆、隶、楷、草等书体,运笔特色鲜明,“稳不俗、险不怪、老不枯、润不肥”,飘逸间不失稳重,对唐以来的书法多有革新。著有《书史》《画史》《宝章待访录》《山林集》(已佚,有后人辑本《宝晋英光集》)等,存世书作有《苕溪诗》《蜀素帖》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米芾在北宋担任涟水军使时,主持修建了海岱楼,将其作为观赏风物、赏月抒怀、与友人相聚赋诗的地方。此楼坐落于涟水军城内,距东海约八十里,和云梯关的望海楼在地理位置上毫无关联。米芾不仅在此写下《阮郎归・海岱楼与客酌别作》等诗作,还与蔡京、贺铸等名士常有往来。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离别词。词中描绘了海岱楼的景色和离别时的场景,通过对自然景象和人物活动的描写,抒发了离别的愁绪和对远方之人的思念。

2. 分段赏析

上片“双双鸳鹭戏萍洲,几行烟柳柔。”描绘了一幅生机勃勃的画面,成双成对的鸳鸯和鹭鸶在长满浮萍的小洲上嬉戏,展现出自然的和谐与美好。“几行烟柳柔”则描绘了如烟的柳树姿态柔美,给人一种柔和、优美的感觉。这两句诗营造出一种宁静、闲适的氛围,与下文的离别之情形成对比,更突出了离别的伤感。“一声长笛咽清秋,碧云生暮愁。”此句通过听觉和视觉的描写,进一步烘托出离别的哀愁。“一声长笛咽清秋”,悠长的笛声在清冷的秋天里呜咽,给人一种凄凉、悲伤的感觉;“碧云生暮愁”,碧绿的云朵引发了傍晚的愁绪,将无形的愁绪具象化,使读者能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词人的情感。下片“钩月挂,绮霞收,浦南人泛舟。”这三句描绘了一幅宁静而略带忧伤的画面。“钩月挂”,弯弯的月亮挂在天空,给人一种清冷、孤寂的感觉;“绮霞收”,绚丽的彩霞渐渐消散,暗示着美好时光的逝去;“浦南人泛舟”,浦口南边有人划着船,增添了一种离别的氛围。这三句诗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写,进一步烘托出离别的愁绪。“娟娟何处烛明眸,相望徙倚楼。”尾句表达了词人对远方之人的思念。“娟娟何处烛明眸”,不知何处那如美玉般明亮的眼眸,在烛光下闪烁,引发了词人的遐想;“相望徙倚楼”,词人久久地倚靠在楼上与她相望,表现出词人在离别时的惆怅和不舍。这两句诗将词人的情感推向了高潮,使读者能够深刻感受到词人的离别之痛。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米芾《诉衷情·献汲公相国寿》

下一篇:宋·米芾《鹧鸪天·献汲公相国寿》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