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耀耀客星":王羲之如耀眼的星辰,
"岂晋所得":其超凡才华岂是晋代所能局限。
"养气泉石":他寄情山水涵养气韵,
"留腴翰墨":将毕生精华倾注于翰墨之间。
"戏著谭标":其书风如谈笑间立标立范,
"书存马式":笔势如骏马奔腾,神采飞扬。
"郁郁昭陵":昭陵(唐太宗陵墓)深藏的《兰亭序》真迹随葬,
"玉碗已出":玉匣已现世。
"戎温无类":世人对真迹的珍视无与伦比,
"谁宝真物":然真迹已绝迹,谁能再得。
"水月何殊":摹本如水中月影,
"志专用一":虽虚幻却志在传承一脉真意。
"绣缫金鐍":装帧华美如金丝绣纹,
"瑶机锦綍":技艺精绝似瑶台织机。
"猗欤元章":唉!我米芾(字元章)定当守护此帖,
"守之勿失":永世不弃。
"右":右侧,
"米姓秘玩":是米芾(米姓)的秘藏珍品,
"天下《兰亭法书》第一":堪称天下《兰亭序》书法第一。
"唐太宗获此书":唐太宗得到此帖后,
"命起居郎褚遂良、":命起居郎褚遂良、
"检校冯承素、":检校官冯承素、
"韩道政、":韩道政、
"赵模、":赵模、
"诸葛政、":诸葛政、
"汤普澈之流":汤普澈等人临摹,
"模赐王公贵人":赐予王公贵人,
"著于张彦远《法书要录》":并被张彦远收录于《法书要录》。
"此轴在苏氏":此卷现藏苏氏(可能指苏舜钦家族),
"题为":题签为"褚遂良摹本"。
"观其意":细观其笔意,
"易改误":容易发现改动的痕迹。
"数字真是褚笔":个别数字确是褚遂良真迹笔法,
"皆率意落笔":皆率性落墨。
"余字皆钩填":其余字为双钩填墨技法,
"清润有劲":清雅润泽而劲健,
"秀气转摺":秀逸转折处锋芒毕现,
"毫铓与真无异":笔尖的锋芒和真实的没有差别。
"非深知书者所不能到":非深谙书法者不能达到此境。
"世俗所收或肥或瘦":世俗所见的《兰亭序》或肥腴或瘦硬,
"乃是工人所作":皆是匠人摹本。
"正当以此本为定":正应以此本为定本。
"壬午六月九日":壬午年(1102年)六月九日,
"大江济川亭":于大江济川亭停泊宝晋斋舟中,
"舣舟宝晋斋":把船停靠、系泊在宝晋斋附近,
"艎对紫金浮玉群山":船头面对紫金山、浮玉山群峰,
"迎快风消暑重装":迎着快意清风消暑,重新装裱此帖。
北宋书画家
米芾(1051?~1107?),北宋书画家。初名黻,字元章,号海岳外史等,世称米南宫;因举止“颠狂”,人称“米颠”,祖籍太原(今属山西),后迁襄阳(今属湖北)。曾任校书郎、书画博士、礼部员外郎等职。米芾与蔡襄、苏轼、黄庭坚合称“宋四家”,与薛绍彭并称“米薛”。其书画自成一家,绘画擅长枯木竹石与山水,独具风格特点;书法用功极深,长于临摹古人作品,近乎以假乱真。书法成就以行书为最大,兼擅篆、隶、楷、草等书体,运笔特色鲜明,“稳不俗、险不怪、老不枯、润不肥”,飘逸间不失稳重,对唐以来的书法多有革新。著有《书史》《画史》《宝章待访录》《山林集》(已佚,有后人辑本《宝晋英光集》)等,存世书作有《苕溪诗》《蜀素帖》等。
1. 分段赏析
“耀耀客星,岂晋所得。养气泉石,留腴翰墨。”此段赞褚遂良摹本超逸晋人风骨。“客星”喻褚摹本如天外奇星,非晋代原作可及。“养气泉石”暗指褚遂良以自然之气养笔,翰墨中蕴含丰腴韵味,呼应米芾评褚书“清润有秀气”。“戏著谭标,书存马式。郁郁昭陵,玉盌已出。”“谭标”指书法如博弈般精妙,“马式”喻褚摹本如良马般雄健。后两句写兰亭真迹随唐太宗葬入昭陵,褚摹本成为唯一可见的墨迹遗存,凸显其珍贵性。“戎温无类,谁宝真物。水月何殊,志专用一。”“戎温”或指世俗对兰亭的浮华追捧,米芾批评当时版本或肥或瘦皆非真迹。“水月何殊”以水中月喻褚摹本与原作神韵相通,强调鉴赏需专注本源。“绣缫金鐍,瑶机锦綍。猗欤元章,守之勿失。”末段以华美丝织喻褚摹本工艺精湛,“金鐍”“瑶机”暗指装裱考究。结尾直抒米芾珍视之情,自称“元章”,誓言守护此本,呼应其“天下法书第一”的断言。
上一篇:宋·米芾《夜登鉴远观江南野烧作》
下一篇:宋·米芾《研山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