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穷淮海两如银":目之所及的淮海海水就好似银子般泛着白光,
# 两:一作满。,目穷:眼睛能看到的。
"万道虹光育蚌珍":彩色的光芒下,蚌孕育着珍珠。
# 珍:珍珠。,育:孕育。,万道虹光:引用民间传说。传说月圆之时,蚌才育珠。
"天上若无修月户":天上的月如果没有人为他修治,
# 修月户:传说月亮是由七宝合成的,人间常有八万二千户给它修治。
"桂枝撑损向西轮":桂树枝恐怕会撑破月亮。
北宋书画家
米芾(1051?~1107?),北宋书画家。初名黻,字元章,号海岳外史等,世称米南宫;因举止“颠狂”,人称“米颠”,祖籍太原(今属山西),后迁襄阳(今属湖北)。曾任校书郎、书画博士、礼部员外郎等职。米芾与蔡襄、苏轼、黄庭坚合称“宋四家”,与薛绍彭并称“米薛”。其书画自成一家,绘画擅长枯木竹石与山水,独具风格特点;书法用功极深,长于临摹古人作品,近乎以假乱真。书法成就以行书为最大,兼擅篆、隶、楷、草等书体,运笔特色鲜明,“稳不俗、险不怪、老不枯、润不肥”,飘逸间不失稳重,对唐以来的书法多有革新。著有《书史》《画史》《宝章待访录》《山林集》(已佚,有后人辑本《宝晋英光集》)等,存世书作有《苕溪诗》《蜀素帖》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咏月诗。通过民间传说为中秋月添神话色彩,字间满是对中秋明月的喜爱与妙趣联想,表达了诗人对中秋奇景的惊喜与欣赏。
2. 写作手法
想象:后两句“天上若无修月户,桂枝撑损向西轮”展开想象,假设没有修月之人,月中桂树会“撑损”月亮,试想若天上没有修治月亮的人家,月中桂树疯长便会“撑坏”月亮。既暗合了月中桂树的古老神话,又以别出心裁的构思点出月亮的完美离不开“修治”。诗句间满是孩童般的天真意趣,尽显诗人挥洒自如的想象力。用典:“天上若无修月户,桂枝撑损向西轮”句,巧用“修月户”和“月中桂”的典故,“修月户”源自古代传说中月亮由七宝合成,常有仙人负责修缮;“月中桂”则是经典神话,指月宫里生长的桂树,传说吴刚常年砍伐却砍不断。作者通过对神话典故的化用,赋予月亮具体可感的形态,既写出月色的饱满,又增添了奇幻的想象色彩,让中秋望月的景象更富浪漫与神话气息。
3. 分段赏析
首句“目穷淮海两如银”,写诗人登上海岱楼极目远眺,淮河、大海在月光下如同铺满白银,一片皎洁壮阔。“目穷”尽显视野之开阔,“两如银”以比喻勾勒出月光普照江海的浩渺景象,开篇便传递出对中秋夜色雄浑之美的震撼与赞叹。次句“万道虹光育蚌珍”,描绘月光下江海上仿佛有万道虹光闪烁,如同孕育着珍珠的蚌壳散发异彩。“万道虹光”赋予月夜动态的绚烂感,“育蚌珍”则添一丝奇幻色彩,既写实景之璀璨,又暗含诗人对这中秋奇景的惊喜与欣赏。后两句“天上若无修月户,桂枝撑损向西轮”,以浪漫想象发问:若天上没有修月的人家,月中桂树怕是要长得撑破西边的月亮了。借“修月户”“桂枝”的神话意象,将月亮的圆满皎洁归因于“修月”的巧思,又以“撑损”的夸张,暗赞月桂繁茂、月色完美,字间满是对中秋明月的喜爱与妙趣联想。
4. 作品点评
全诗借民间传说为中秋月添神话色彩,既流露对月色的浪漫情思,又隐约传递出“美好事物亦需呵护”的感悟,读来妙趣横生。
上一篇:宋·米芾《山林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