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友从春拆":和知心朋友在春天分别后,
"红薇过夏荣":红薇花经过夏天依旧开得繁盛。
"团枝殊自得":成团的花枝自在地舒展着,
"顾我若含情":看向我时,仿佛带着脉脉情意。
"漫有兰随色":纵然有兰花依顺着它的颜色绽放,
"宁无石对声":可怎能没有山石来和它相应发声呢。
"却怜皎皎月":最惹人怜爱的是那皎洁的月光,
"依旧满船行":依旧满满地洒在行船上,伴着我前行。
北宋书画家
米芾(1051?~1107?),北宋书画家。初名黻,字元章,号海岳外史等,世称米南宫;因举止“颠狂”,人称“米颠”,祖籍太原(今属山西),后迁襄阳(今属湖北)。曾任校书郎、书画博士、礼部员外郎等职。米芾与蔡襄、苏轼、黄庭坚合称“宋四家”,与薛绍彭并称“米薛”。其书画自成一家,绘画擅长枯木竹石与山水,独具风格特点;书法用功极深,长于临摹古人作品,近乎以假乱真。书法成就以行书为最大,兼擅篆、隶、楷、草等书体,运笔特色鲜明,“稳不俗、险不怪、老不枯、润不肥”,飘逸间不失稳重,对唐以来的书法多有革新。著有《书史》《画史》《宝章待访录》《山林集》(已佚,有后人辑本《宝晋英光集》)等,存世书作有《苕溪诗》《蜀素帖》等。
1. 分段赏析
首联“密友从春拆,红薇过夏荣”“密友”点明诗人与友人关系亲密,“从春拆”似指两人自春天起便如花朵般自然相交;“红薇过夏荣”则写红薇花从春到夏始终茂盛绽放。这两句以“春”“夏”时间流转为背景,既暗合诗人与友人的交游时长,又用“拆”“荣”二字赋予植物动态感,为全诗奠定温暖明丽的基调。颔联“团枝殊自得,顾我若含情”聚焦红薇花的形态:花团紧密,自在舒展,仿佛也在含情注视着诗人。这里运用拟人手法,将花枝的茂盛写得富有灵性,“殊自得”的满足感与“若含情”的温柔,既突出花枝的生机,也暗含诗人对自然的亲近与喜爱。颈联“漫有兰随色,宁无石对声”由花及物,转向对身边事物的观察。“漫有”是“虽有”之意,“兰随色”写兰花色泽动人;“宁无”是“难道没有”,诗人自问是否缺少与兰色相映的石声。看似在说花与兰、石的搭配,实则隐含对旅途中小景的珍视,即便只是寻常的兰与石,也能成为诗人心中的意趣所在,体现他对生活中细微美好的敏感。尾联“却怜皎皎月,依旧满船行”笔锋一转,由日间景物转向夜月。“却怜”是“更怜爱”,诗人特别珍惜那轮皎洁的明月,它始终圆满,随着船儿缓缓前行。这里的“月”既是实景,也暗含恒定不变的意味:与友人相聚的时光或许短暂,但明月始终相伴,如同友情般持久。末句“满船行”的画面宁静悠远,将诗人对自然的陶醉、对友人的珍视,都融入这一片月光与船影中。
上一篇:宋·米芾《萧堂书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