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jiāng
zhī
tiáo
zuò
chéng
zhū
yǒu
liù

朝代:宋作者:米芾浏览量:1
yǒu
cóng
chūn
chāi
hóng
wēi
guò
xià
róng
tuán
zhī
shū
ruò
hán
qíng
màn
yǒu
lán
suí
nìng
shí
duì
shēng
què
lián
jiǎo
jiǎo
yuè
jiù
mǎn
chuán
xíng

译文

和知心朋友在春天分别后,红薇花经过夏天依旧开得繁盛。成团的花枝自在地舒展着,看向我时,仿佛带着脉脉情意。纵然有兰花依顺着它的颜色绽放,可怎能没有山石来和它相应发声呢。最惹人怜爱的是那皎洁的月光,依旧满满地洒在行船上,伴着我前行。

逐句剖析

"密友从春拆":和知心朋友在春天分别后,

"红薇过夏荣":红薇花经过夏天依旧开得繁盛。

"团枝殊自得":成团的花枝自在地舒展着,

"顾我若含情":看向我时,仿佛带着脉脉情意。

"漫有兰随色":纵然有兰花依顺着它的颜色绽放,

"宁无石对声":可怎能没有山石来和它相应发声呢。

"却怜皎皎月":最惹人怜爱的是那皎洁的月光,

"依旧满船行":依旧满满地洒在行船上,伴着我前行。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将之苕溪戏作呈诸友(其六)》是北宋米芾的组诗《将之苕溪戏作呈诸友》中的一首五言律诗。诗中围绕“将之苕溪”的行前场景展开,通过与友人共赏的景物传递情感。首联,勾勒时光更迭,自春徂夏,别期渐远,而红薇犹盛;颔联赋花枝团簇自适之态,似含情回望,暗喻相聚之谊;颈联虚写兰影相随、石响相应,映衬雅集清欢;尾联撷取皎月满船之象,融别绪于清辉,举重若轻。全篇语淡情浓,以寻常风物寄寓挚友深情与离愁别绪。全诗语言平实自然,借景抒情,于日常景物中流露出对友情的珍视与离别的细腻心绪。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书画家

米芾(1051?~1107?),北宋书画家。初名黻,字元章,号海岳外史等,世称米南宫;因举止“颠狂”,人称“米颠”,祖籍太原(今属山西),后迁襄阳(今属湖北)。曾任校书郎、书画博士、礼部员外郎等职。米芾与蔡襄、苏轼、黄庭坚合称“宋四家”,与薛绍彭并称“米薛”。其书画自成一家,绘画擅长枯木竹石与山水,独具风格特点;书法用功极深,长于临摹古人作品,近乎以假乱真。书法成就以行书为最大,兼擅篆、隶、楷、草等书体,运笔特色鲜明,“稳不俗、险不怪、老不枯、润不肥”,飘逸间不失稳重,对唐以来的书法多有革新。著有《书史》《画史》《宝章待访录》《山林集》(已佚,有后人辑本《宝晋英光集》)等,存世书作有《苕溪诗》《蜀素帖》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该组诗成于作者三十八岁元祐三年(1088年)孟秋八月,彼时其正自无锡启程奔赴苕溪(今浙江湖州)。题中“将之”点明作于临行之时,“戏作”彰显诗人洒脱不羁的创作心境。本篇乃此组诗第六首。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首联“密友从春拆,红薇过夏荣”“密友”点明诗人与友人关系亲密,“从春拆”似指两人自春天起便如花朵般自然相交;“红薇过夏荣”则写红薇花从春到夏始终茂盛绽放。这两句以“春”“夏”时间流转为背景,既暗合诗人与友人的交游时长,又用“拆”“荣”二字赋予植物动态感,为全诗奠定温暖明丽的基调。颔联“团枝殊自得,顾我若含情”聚焦红薇花的形态:花团紧密,自在舒展,仿佛也在含情注视着诗人。这里运用拟人手法,将花枝的茂盛写得富有灵性,“殊自得”的满足感与“若含情”的温柔,既突出花枝的生机,也暗含诗人对自然的亲近与喜爱。颈联“漫有兰随色,宁无石对声”由花及物,转向对身边事物的观察。“漫有”是“虽有”之意,“兰随色”写兰花色泽动人;“宁无”是“难道没有”,诗人自问是否缺少与兰色相映的石声。看似在说花与兰、石的搭配,实则隐含对旅途中小景的珍视,即便只是寻常的兰与石,也能成为诗人心中的意趣所在,体现他对生活中细微美好的敏感。尾联“却怜皎皎月,依旧满船行”笔锋一转,由日间景物转向夜月。“却怜”是“更怜爱”,诗人特别珍惜那轮皎洁的明月,它始终圆满,随着船儿缓缓前行。这里的“月”既是实景,也暗含恒定不变的意味:与友人相聚的时光或许短暂,但明月始终相伴,如同友情般持久。末句“满船行”的画面宁静悠远,将诗人对自然的陶醉、对友人的珍视,都融入这一片月光与船影中。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米芾《萧堂书壁》

下一篇:宋·米芾《谨以鄙诗送提举通直使江西》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