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jiāng
zhī
tiáo
zuò
chéng
zhū
yǒu

朝代:宋作者:米芾浏览量:1
shì
juàn
chéng
liú
luò
yóu
pín
guàn
zhuǎn
péng
lái
suí
zhù
liáng
zhì
zhú
yuán
dōng
jìng
qīn
shū
xiāng
tóng
nuǎn
jiān
bǎo
shí
dàn
jué
kuì
liáng
hóng
鸿

译文

厌倦了仕途从而四处流落,频繁的游历让我习惯了像飞蓬一样漂泊。天气热的时候就随意找个地方住下,天气凉了就随着缘分往东去。到了一个新的地方,亲近和疏远的人都会聚集过来,虽然身处他乡,但大家彼此之间也差不多。有温暖的衣服穿,有充足的食物吃,但我只觉得自己有愧于梁鸿。

逐句剖析

"仕倦成流落":厌倦了仕途从而四处流落,

"游频惯转蓬":频繁的游历让我习惯了像飞蓬一样漂泊。

"热来随意住":天气热的时候就随意找个地方住下,

"凉至逐缘东":天气凉了就随着缘分往东去。

"入境亲疏集":到了一个新的地方,亲近和疏远的人都会聚集过来,

"他乡彼此同":虽然身处他乡,但大家彼此之间也差不多。

"暖衣兼饱食":有温暖的衣服穿,有充足的食物吃,

"但觉愧梁鸿":但我只觉得自己有愧于梁鸿。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将之苕溪戏作呈诸友(其四)》是北宋米芾所作的一首五言律诗。首联直白道出自己因厌倦仕途而流落各地,常年游历如飘转的蓬草,尽显漂泊之感。颔联写自己随季节变换随意迁徙,生动展现出洒脱又无奈的生活状态。颈联说每到一处,亲疏之人皆会相聚,在他乡的境遇大家其实都差不多,饱含对人生的感慨。尾联写虽能温饱,却自觉不如梁鸿那般高洁,流露出对自身处境的反思。此诗语言质朴自然,借描述自身漂泊生活,运用直抒胸臆与对比手法,抒发仕途倦怠、人生漂泊的感慨,以及对高洁品质的向往,于平实中见真性情。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书画家

米芾(1051?~1107?),北宋书画家。初名黻,字元章,号海岳外史等,世称米南宫;因举止“颠狂”,人称“米颠”,祖籍太原(今属山西),后迁襄阳(今属湖北)。曾任校书郎、书画博士、礼部员外郎等职。米芾与蔡襄、苏轼、黄庭坚合称“宋四家”,与薛绍彭并称“米薛”。其书画自成一家,绘画擅长枯木竹石与山水,独具风格特点;书法用功极深,长于临摹古人作品,近乎以假乱真。书法成就以行书为最大,兼擅篆、隶、楷、草等书体,运笔特色鲜明,“稳不俗、险不怪、老不枯、润不肥”,飘逸间不失稳重,对唐以来的书法多有革新。著有《书史》《画史》《宝章待访录》《山林集》(已佚,有后人辑本《宝晋英光集》)等,存世书作有《苕溪诗》《蜀素帖》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元祐三年(1088年)八月,米芾从无锡前往苕溪(今浙江湖州)途中创作了这首诗,当时他38岁。诗题中的“将之”二字,表明作品写于即将启程之际;而“戏作”一词,则彰显出诗人豁达率性的创作风格与态度。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首联“仕倦成流落,游频惯转蓬”,诗人直言因厌倦仕途,最终落得流落他乡的境地。“游频”表明频繁出游,如同飘转的蓬草一般居无定所。此联既交代了自己的现状,又生动地传达出内心对仕途的疲惫以及漂泊的无奈,为全诗定下了略带忧伤的基调。颔联“热来随意住,凉至逐缘东”,进一步描述自己随遇而安的生活状态。天气炎热时便随意找地方停留,天气转凉则顺着机缘向东前行。“随意”“逐缘”两个词,深刻体现出诗人漂泊生活中的随性与对命运的顺应,在无奈之中又有一种豁达的心境。颈联“入境亲疏集,他乡彼此同”,诗人来到新的地方,亲朋好友有亲有疏都会相聚而来。同时感慨在他乡,大家的境遇其实都差不多。这两句从人际交往和人生境遇的角度,展现出诗人对生活的洞察,表达出一种同病相怜的情感,也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个人漂泊的孤独感。尾联“暖衣兼饱食,但觉愧梁鸿”,诗人表示自己如今有暖衣穿、有饱饭吃,生活基本无忧,然而内心却觉得愧对梁鸿。梁鸿是东汉时期的高士,品行高洁,隐居不仕。米芾借此表达自己虽生活不愁,但在精神境界上,自认为与梁鸿这样的高洁之士相比仍有差距,体现出诗人对更高精神追求的向往,也使诗歌的情感更为深沉。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米芾《虹县旧题二首 其二》

下一篇:宋·米芾《僧舍假山》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