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yǐn
shì

朝代:宋作者:谢逸浏览量:1
xiān
shēng
xiàng
fēng
hóu
dàn
lín
táng
yōu
jiā
cáng
jiǎn
qiān
juàn
shǒu
jiào
wéi
biān
sān
shí
qiū
xiāng
zhī
hǎi
shú
qīng
yǎn
gāo
ān
jīn
bái
tóu
xiāng
yáng
jiù
jié
zhǐ
yǒu
páng
gōng
zhōu

译文

先生自以为没有封侯的骨相,所以不慕荣利,隐居于幽静的林塘。家里藏有几千卷珍贵图书,辛勤校勘已有三十年时光。四海之内虽然不乏相知之辈,但他们都汲汲于功名没有先生高尚,也不为先生欣赏,先生高卧茅庵之中,而今已经满头白霜。如果拿襄阳故老来相比,先生是真正的隐士,有着和庞德公始终不入州门的崇高声望。

逐句剖析

"先生骨相不封侯":先生自以为没有封侯的骨相,

# 骨相:古人认为可从人的骨骼相貌中推论人的命运。《后汉书·班超传》:“(班)超微时,有相者谓之曰:‘君燕颔虎颈,是封候骨相。’”,先生:别本作“处士”。

"卜居但得林塘幽":所以不慕荣利,隐居于幽静的林塘。

# 卜居:古人选择住所,必先占卜吉凶,故称为“卜居”。

"家藏蠹简几千卷":家里藏有几千卷珍贵图书,

# 蠹简:一作玉唾。即玉书据《拾遗记》载:“孔子未生时,有麟吐玉书阙里人家”后世因称玉书为珍贵之书。

"手校韦编三十秋":辛勤校勘已有三十年时光。

# 韦编:古代以皮绳编缀竹简,故称“韦编”。《史记·孔子世家》:“读《易》,韦编三绝。”

"相知四海孰青眼":四海之内虽然不乏相知之辈,但他们都汲汲于功名没有先生高尚,也不为先生欣赏,

# 青眼:用眼正对,表示好感,比喻对人重视。《晋书·阮籍传》载,阮籍能为青白眼,见鄙俗之士,以白眼对之。嵇康来见,对以青眼。

"高卧一庵今白头":先生高卧茅庵之中,而今已经满头白霜。

"襄阳耆旧节独苦":如果拿襄阳故老来相比,先生是真正的隐士,

# 襄阳耆旧:襄阳的故老。晋代习凿齿有《襄阳耆旧传》,录高士多人。

"只有庞公不入州":有着和庞德公始终不入州门的崇高声望。

# 庞公:即庞德公,后汉襄阳人居岘山南,足不入州县。《襄阳耆旧传》载其事迹。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寄隐居士》是宋代诗人谢逸所作的七言律诗。此诗以简洁笔墨勾勒隐士形象,主题是赞美隐士绝意仕进、安贫乐道的品质。首联从“骨相”与“居处”入手,暗示其不慕仕途及居处清幽;颔联写藏书与校书,突出其好学与专注;颈联以藏书与世态侧面烘托其孤高;尾联用庞德公典故总括其品行。写作上,运用用典、衬托等手法,以大笔勾勒与侧面烘染传其神韵。该诗在有限篇幅内略去细节,生动展现隐士精神境界。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词人

谢逸(1068?~1112?),宋代词人。字无逸,号溪堂,临川(今江西抚州)人。谢逸不附权贵,一生过着安贫乐道的清苦生活,作诗文自娱。谢逸以咏蝴蝶诗三百首知名,人称“谢蝴蝶”。他与弟谢薖并称“二谢”,又与饶节、汪革、谢薖并称为“江西诗派临川四才子”。其诗文词洗炼,有古意,颇受黄庭坚欣赏。其词多咏风花雪月,离愁闺情。其文气势磅礴,自由奔放,感情真挚动人,语言流畅自如。著有《溪堂集》《溪堂词》。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这首诗确切的创作时间已无从考证。谢逸多次参加进士考试,却都未能中举,后来选择归隐山林。从诗的内容来看,应当是他归隐之后用以与人相互勉励的作品。诗中所赞颂的这位隐者形象,实际上就是诗人自身的真实写照。谢逸选择在幽静偏僻之处定居,每日沉浸于读书问学之中,不与世俗纷争,不知不觉间,岁月流逝,自己也渐渐老去。同封建时代众多遭遇挫折、仕途失意的读书人别无二致,诗人正是在这样的生活方式中,寻得了心灵的慰藉与自我解脱之道,以一种超脱淡然的姿态,面对人生的不如意。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寄赠咏人的诗。描绘了隐居士不具封侯骨相,选择清幽林塘居住,家中藏书丰富且亲手校书多年的形象。通过“相知四海孰青眼”突出其知音难觅,以“高卧一庵今白头”体现其坚守隐居生活直至年迈。尾联用庞德公不入州的典故,进一步烘托隐居士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淡泊名利的高尚气节,表达诗人对其由衷的赞美。

2. 写作手法

衬托:以“家藏蠹简几千卷,手校韦编三十秋”衬托托隐居士的博学与专注。丰富的藏书和长期亲手校书,侧面展现其对学问的热爱与执着,进而突出其高雅的志趣和超脱的心境。在尾联“襄阳耆旧节独苦,只有庞公不入州”中,诗人运用庞德公的典故来映衬诗中的隐居士。庞德公是汉末襄阳著名的隐士,他远离尘世喧嚣,不入州郡,坚守自己的高洁品行。诗中的隐居士与庞德公有相似之处,通过描写庞德公的“节独苦”以及“不入州”的行为,从侧面映衬出这位隐居士同样具有孤高、淡泊名利、不同流合污的高尚品格。这种映衬手法使隐居士的形象更加鲜明、立体,同时也借助庞德公这一典故,增加了诗歌的文化底蕴和历史厚重感。用典:本诗用典突出,贴切运用大量典故,如“先生骨相不封侯”。此句巧用相面封侯的典故。在古代,相面术认为人的骨相可预示命运,有封侯骨相之人有望获高官厚禄。作者在此反用其意,以“骨相不封侯”暗示先生绝意仕进,表明先生不追求功名利禄,借此赞颂先生不慕荣华、坚守自我的风骨。如“卜居但得林塘幽”:化用杜甫《卜居》“浣花溪水水西头,主人为卜林塘幽”的典故。杜甫原句描绘选择清幽林塘居住的情景。作者在此沿用此典,借杜甫笔下的意境,描述先生择居林塘的幽胜,体现先生对宁静清幽生活的追求,从居住环境侧面展现先生淡泊名利的心境。

3. 分段赏析

首联从“骨相”着笔,延伸至“居处”。首句称先生并无封侯之骨相,表面似是略带调侃,实则饱含对其决然放弃仕途追求的风骨的赞赏。此句巧用相面封侯典故,却反用其意,点明先生虽无封侯之望,却因此得以享受林泉之趣,正所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于是次句描绘其居处的清幽之美,化用杜甫《卜居》中“浣花溪水水西头,主人为卜林塘幽”之句,尽显环境的静谧宜人。颔联紧承“居处”,先言家中藏书极为丰富,继而刻画主人校读典籍时的勤勉,凸显其长久沉浸于学问的钻研精神。此情景与扬雄相似,扬雄曾闭门专注校书,安于寂寞,正如卢照邻《长安古意》所云“寂寂寥寥扬子居,岁岁年年一床书”,借扬雄之事,侧面烘托出主人对学问的热爱与执着。颈联进一步展现出一种世人不解、我自高卧的超脱尘世之态,是对颔联所体现品质的深化。以家中藏书之富衬托主人的好学,“几千卷”与“三十秋”相对,强化其对知识的追求;以世态的复杂反衬主人的高尚品行,“四海”的广阔与“一庵”的狭小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主人超脱流俗,即便在知音稀少的情况下,依然坚守自我,沉醉于读书之乐,安贫乐道、孤高不群。尾联借庞德公的典故,全面概括主人的品行志节。据皇甫谧《高士传》记载,汉末襄阳庞公居住在岘山之南,从不涉足城府,夫妻之间相敬如宾,后来更是归隐鹿门山不再出山。此处以庞德公的事迹为喻,类比诗中的主人,表明主人与庞德公一样,有着坚守自我、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气节。“独苦”“只有”等表述,与前文所展现的主人孤高独行的形象紧密相连,一脉相承,使主人的高洁形象更加鲜明。

4. 作品点评

整首诗宛如一幅栩栩如生的林泉高逸画卷,它摒弃了所有琐碎繁杂的细节描绘,而是聚焦于凸显人物的精神境界,以简洁之笔勾勒出神韵,颇具简笔传神的妙处。诗中所展现的这种精神境界,实则也是诗人内心的自我表达。将诗中隐士形象与诗人自身对照,二者契合无间,足见诗人与隐士心意相通,精神共鸣。谢逸的诗作备受黄庭坚赞赏,被引为志同道合之人,这表明二人诗歌存在诸多相通点。实际上,谢逸诗歌学习黄庭坚的痕迹显著,这首诗便是明证。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谢无逸学古高洁,文词锻炼,篇篇有古意,尤工于诗。予尝爱其《送董元达诗》…又《寄隐居士诗》云:(略)佳句也。淮南潘邠老与之甚熟,二公皆老死布衣,士议惜之。

宋佚名《漫叟诗话》四八《谢无逸诗》

# 全诗表意朴素,作者旨在歌颂真正的隐士,并以此自励。作者自己也终身未入仕途,可见其托意之所在。此诗全篇用拗体,颇为劲健,为黄庭坚所赞赏。

现代诗人马祖熙《宋诗鉴赏辞典》

# 这首《寄隐居士》诗,表达了诗人对高人逸士的敬佩之情,也寄寓了自己甘心隐居林下的心志。中的这位隐者,ト居幽静之地,读书治学,与世无争,不知老之将至。封建时代失意的读书人正是这样寻求解脱的。全诗朴素自然,用典虽多却不做作给人以劲健峭拔之感。但中间二联都用数字对,稍欠变化,尾联言多意少,韵味不足。

不详浙江大学中文系教授胡可先《宋诗精华》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谢逸《虞美人·碧梧翠竹交加影》

下一篇:宋·谢逸《醉桃源·风飘万点落花飞》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