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骨相不封侯":先生自以为没有封侯的骨相,
# 骨相:古人认为可从人的骨骼相貌中推论人的命运。《后汉书·班超传》:“(班)超微时,有相者谓之曰:‘君燕颔虎颈,是封候骨相。’”,先生:别本作“处士”。
"卜居但得林塘幽":所以不慕荣利,隐居于幽静的林塘。
# 卜居:古人选择住所,必先占卜吉凶,故称为“卜居”。
"家藏蠹简几千卷":家里藏有几千卷珍贵图书,
# 蠹简:一作玉唾。即玉书据《拾遗记》载:“孔子未生时,有麟吐玉书阙里人家”后世因称玉书为珍贵之书。
"手校韦编三十秋":辛勤校勘已有三十年时光。
# 韦编:古代以皮绳编缀竹简,故称“韦编”。《史记·孔子世家》:“读《易》,韦编三绝。”
"相知四海孰青眼":四海之内虽然不乏相知之辈,但他们都汲汲于功名没有先生高尚,也不为先生欣赏,
# 青眼:用眼正对,表示好感,比喻对人重视。《晋书·阮籍传》载,阮籍能为青白眼,见鄙俗之士,以白眼对之。嵇康来见,对以青眼。
"高卧一庵今白头":先生高卧茅庵之中,而今已经满头白霜。
"襄阳耆旧节独苦":如果拿襄阳故老来相比,先生是真正的隐士,
# 襄阳耆旧:襄阳的故老。晋代习凿齿有《襄阳耆旧传》,录高士多人。
"只有庞公不入州":有着和庞德公始终不入州门的崇高声望。
# 庞公:即庞德公,后汉襄阳人居岘山南,足不入州县。《襄阳耆旧传》载其事迹。
北宋词人
谢逸(1068?~1112?),宋代词人。字无逸,号溪堂,临川(今江西抚州)人。谢逸不附权贵,一生过着安贫乐道的清苦生活,作诗文自娱。谢逸以咏蝴蝶诗三百首知名,人称“谢蝴蝶”。他与弟谢薖并称“二谢”,又与饶节、汪革、谢薖并称为“江西诗派临川四才子”。其诗文词洗炼,有古意,颇受黄庭坚欣赏。其词多咏风花雪月,离愁闺情。其文气势磅礴,自由奔放,感情真挚动人,语言流畅自如。著有《溪堂集》《溪堂词》。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寄赠咏人的诗。描绘了隐居士不具封侯骨相,选择清幽林塘居住,家中藏书丰富且亲手校书多年的形象。通过“相知四海孰青眼”突出其知音难觅,以“高卧一庵今白头”体现其坚守隐居生活直至年迈。尾联用庞德公不入州的典故,进一步烘托隐居士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淡泊名利的高尚气节,表达诗人对其由衷的赞美。
2. 写作手法
衬托:以“家藏蠹简几千卷,手校韦编三十秋”衬托托隐居士的博学与专注。丰富的藏书和长期亲手校书,侧面展现其对学问的热爱与执着,进而突出其高雅的志趣和超脱的心境。在尾联“襄阳耆旧节独苦,只有庞公不入州”中,诗人运用庞德公的典故来映衬诗中的隐居士。庞德公是汉末襄阳著名的隐士,他远离尘世喧嚣,不入州郡,坚守自己的高洁品行。诗中的隐居士与庞德公有相似之处,通过描写庞德公的“节独苦”以及“不入州”的行为,从侧面映衬出这位隐居士同样具有孤高、淡泊名利、不同流合污的高尚品格。这种映衬手法使隐居士的形象更加鲜明、立体,同时也借助庞德公这一典故,增加了诗歌的文化底蕴和历史厚重感。用典:本诗用典突出,贴切运用大量典故,如“先生骨相不封侯”。此句巧用相面封侯的典故。在古代,相面术认为人的骨相可预示命运,有封侯骨相之人有望获高官厚禄。作者在此反用其意,以“骨相不封侯”暗示先生绝意仕进,表明先生不追求功名利禄,借此赞颂先生不慕荣华、坚守自我的风骨。如“卜居但得林塘幽”:化用杜甫《卜居》“浣花溪水水西头,主人为卜林塘幽”的典故。杜甫原句描绘选择清幽林塘居住的情景。作者在此沿用此典,借杜甫笔下的意境,描述先生择居林塘的幽胜,体现先生对宁静清幽生活的追求,从居住环境侧面展现先生淡泊名利的心境。
3. 分段赏析
首联从“骨相”着笔,延伸至“居处”。首句称先生并无封侯之骨相,表面似是略带调侃,实则饱含对其决然放弃仕途追求的风骨的赞赏。此句巧用相面封侯典故,却反用其意,点明先生虽无封侯之望,却因此得以享受林泉之趣,正所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于是次句描绘其居处的清幽之美,化用杜甫《卜居》中“浣花溪水水西头,主人为卜林塘幽”之句,尽显环境的静谧宜人。颔联紧承“居处”,先言家中藏书极为丰富,继而刻画主人校读典籍时的勤勉,凸显其长久沉浸于学问的钻研精神。此情景与扬雄相似,扬雄曾闭门专注校书,安于寂寞,正如卢照邻《长安古意》所云“寂寂寥寥扬子居,岁岁年年一床书”,借扬雄之事,侧面烘托出主人对学问的热爱与执着。颈联进一步展现出一种世人不解、我自高卧的超脱尘世之态,是对颔联所体现品质的深化。以家中藏书之富衬托主人的好学,“几千卷”与“三十秋”相对,强化其对知识的追求;以世态的复杂反衬主人的高尚品行,“四海”的广阔与“一庵”的狭小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主人超脱流俗,即便在知音稀少的情况下,依然坚守自我,沉醉于读书之乐,安贫乐道、孤高不群。尾联借庞德公的典故,全面概括主人的品行志节。据皇甫谧《高士传》记载,汉末襄阳庞公居住在岘山之南,从不涉足城府,夫妻之间相敬如宾,后来更是归隐鹿门山不再出山。此处以庞德公的事迹为喻,类比诗中的主人,表明主人与庞德公一样,有着坚守自我、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气节。“独苦”“只有”等表述,与前文所展现的主人孤高独行的形象紧密相连,一脉相承,使主人的高洁形象更加鲜明。
4. 作品点评
整首诗宛如一幅栩栩如生的林泉高逸画卷,它摒弃了所有琐碎繁杂的细节描绘,而是聚焦于凸显人物的精神境界,以简洁之笔勾勒出神韵,颇具简笔传神的妙处。诗中所展现的这种精神境界,实则也是诗人内心的自我表达。将诗中隐士形象与诗人自身对照,二者契合无间,足见诗人与隐士心意相通,精神共鸣。谢逸的诗作备受黄庭坚赞赏,被引为志同道合之人,这表明二人诗歌存在诸多相通点。实际上,谢逸诗歌学习黄庭坚的痕迹显著,这首诗便是明证。
# 谢无逸学古高洁,文词锻炼,篇篇有古意,尤工于诗。予尝爱其《送董元达诗》…又《寄隐居士诗》云:(略)佳句也。淮南潘邠老与之甚熟,二公皆老死布衣,士议惜之。
宋佚名《漫叟诗话》四八《谢无逸诗》
# 全诗表意朴素,作者旨在歌颂真正的隐士,并以此自励。作者自己也终身未入仕途,可见其托意之所在。此诗全篇用拗体,颇为劲健,为黄庭坚所赞赏。
现代诗人马祖熙《宋诗鉴赏辞典》
# 这首《寄隐居士》诗,表达了诗人对高人逸士的敬佩之情,也寄寓了自己甘心隐居林下的心志。中的这位隐者,ト居幽静之地,读书治学,与世无争,不知老之将至。封建时代失意的读书人正是这样寻求解脱的。全诗朴素自然,用典虽多却不做作给人以劲健峭拔之感。但中间二联都用数字对,稍欠变化,尾联言多意少,韵味不足。
不详浙江大学中文系教授胡可先《宋诗精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