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水无痕清见底":秋水清澈,没有一丝波澜,清可见底。
"蓼花汀上西风起":开满蓼花的小洲上吹起了西风,
# 汀:小洲。,蓼:一年生草本植物,花淡红色或白色。
"一叶小舟烟雾里":一叶小舟在烟雾中若隐若现,
"兰棹舣":我将船桨停靠在岸边。
# 舣:划般靠岸。,兰棹:兰木做的船桨,指代船。
"柳条带雨穿双鲤":柳条上还带着雨珠,我用它穿起了刚钓到的两条鲤鱼。
"自叹直钩无处使":感叹空有直钩却无用武之地。
# 直钩:相传姜太公隐居垂钓,用直钩钓鱼,意不在鱼也。这里意谓怀才不遇,无用武之地。
"笛声吹彻云山翠":悠扬的笛声吹遍了翠绿的山峦。
"鲙落霜刀红缕细":用锋利的刀切碎鲤鱼,露出细嫩的鱼肉。
# 红缕细:指细嫩的鱼肉。,鲙:切碎的鱼块或肉块。
"新酒美":新酿的美酒十分香醇。
"醉来独枕莎衣睡":醉意来时,枕着蓑衣独自入眠。
# 莎衣:即蓑衣。
北宋词人
谢逸(1068?~1112?),宋代词人。字无逸,号溪堂,临川(今江西抚州)人。谢逸不附权贵,一生过着安贫乐道的清苦生活,作诗文自娱。谢逸以咏蝴蝶诗三百首知名,人称“谢蝴蝶”。他与弟谢薖并称“二谢”,又与饶节、汪革、谢薖并称为“江西诗派临川四才子”。其诗文词洗炼,有古意,颇受黄庭坚欣赏。其词多咏风花雪月,离愁闺情。其文气势磅礴,自由奔放,感情真挚动人,语言流畅自如。著有《溪堂集》《溪堂词》。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隐逸词。借秋水清浅、烟雨空濛的水塘景致及倒影涵空的画面,写出了词人置身自然时宠辱皆忘的心境,表达了高洁情操与高远志趣。
2. 写作手法
细节描写:词中多处运用细节刻画来增强形象的真实感和生动性。如“柳条带雨穿双鲤”一句,通过“柳条带雨”和“穿双鲤”两个细节,不仅展现了渔翁取得劳动果实的场景,也透露出他内心的兴奋和满足。同样,“霜刀切脍”的细节也生动地描绘了渔翁品尝新鲜鲤鱼的情景,银白的霜刀与鲜红的鱼肉相互映照,画面色彩鲜明。
3. 分段赏析
上片:“秋水无痕清见底”一句是对秋江景色的总写。以“无痕”形容秋水的平静无波,突出江水的清澈澄明,仿佛能一眼望穿水底,营造出空明洁净的意境。“蓼花汀上西风起”则点明地点与时节,汀洲上蓼花盛开,西风吹拂,既增添了画面的色彩感,又通过“西风”暗示秋日的清寒,为整个场景奠定了萧瑟而清丽的基调。“一叶小舟烟雾里”进一步聚焦画面,描绘一叶扁舟在朦胧烟雾中若隐若现的景象。“烟雾”二字渲染出细雨迷蒙的氛围,让江景显得缥缈空灵,如同一幅水墨画卷。“兰棹舣”写渔翁将船桨停驻,“兰棹”以美称代指船具,暗含对舟船的爱惜之意。“柳条带雨穿双鲤”是上片的精彩细节,“带雨”呼应前文的“烟雾”,点明细雨未停,而“穿双鲤”则生动刻画了渔翁用柳条串起两条鲤鱼的动作,柳条的柔韧、鲤鱼的鲜活与雨水的湿润相互映衬,将渔翁收获时的喜悦之情巧妙地融入画面之中。下片:“自叹直钩无处使”一句转入抒情,运用姜太公“直钩垂钓”的典故,以“自叹”“无处使”直接抒发怀才不遇的感慨。渔翁以直钩自比,感叹自己的才能无法施展,在看似闲适的渔翁生活中注入了深沉的失意与无奈。“笛声吹彻云山翠”则笔锋一转,描绘渔翁吹奏笛曲,笛声穿透青翠的云山。“吹彻”写出笛声的悠扬嘹亮,“云山翠”以山色映衬笛声的清亮,展现出渔翁借音乐排解愁绪的洒脱,暗含其虽不得志却未消沉的旷达心境。“鲙落霜刀红缕细”细致刻画切鱼的场景,“霜刀”形容刀刃锋利银亮,“红缕细”则写鲜红的鱼肉被切成纤细的丝缕,银白的刀刃与鲜红的鱼肉形成鲜明的色彩对比,画面生动鲜活,既表现了鱼肉的新鲜,也体现了渔翁对生活的细致讲究。“新酒美,醉来独枕莎衣睡”收束全词,“新酒美”直抒对美酒的喜爱,“醉来独枕莎衣睡”则描绘了渔翁醉酒后独自枕着莎衣入眠的醉态。“独枕”透露出一丝孤寂,“莎衣睡”却彰显出随性自然的生活态度,将渔翁既失意又洒脱的复杂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最终以醉眠的姿态收束全篇,尽显其旷达超脱的情怀。
4. 作品点评
全词笔调空灵且韵味悠长,行文洒脱不羁、超凡脱俗,读者阅读之际,仿若词人形象跃然眼前。
# 渔家乐,形容曲尽。
明杨慎(托名)《评点草堂诗余》
# 古之藉渔而隐,如吕尚、严陵而下,陆龟荣为江湖散人,张志和号烟波钓叟,皆得其乐者。
明李廷机《新刻注释草堂诗余评林》卷五
# 上秋水泛舟,是烟波中钓叟。下新洒卧蓑,是江湖里散人。又:观其“柳条带雨”“直钩自叹”,志岂在鱼哉!
明李攀龙《新刻李于鳞先生批评注释草堂诗余隽》
# 柳条穷鲤,霜刀落绘,冷中取热,渔父下落寞也。又:古之渔隐大约感时愤事,岂在鱼哉?自叹直钩,老渔知心。
明沈际飞《草堂诗余·正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