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生不信有神仙":我一生都不相信有神仙,
"亦不知有大罗天":也不知道什么大罗天。
"那堪见人说蓬莱":哪里能忍受听人谈论蓬莱,
"掩面却笑渠风颠":只能掩面嘲笑他们疯癫。
"七返还丹多不实":所谓“七返九还”的金丹修炼大多不真实,
"往往将谓人虚传":常被认为是虚假传说。
"世传神仙能飞升":世人传说神仙能飞升,
"又道不死延万年":又说他们能长生万年。
"肉既无翅必坠地":肉身无翅必会坠落,
"人无百岁安可延":凡人岂能活过百年?
"满眼且见生死俱":放眼只见生死并存,
"死生生死相循旋":生死循环永无止境。
"翠虚真人与我言":翠虚真人对我说,
"他所见识大不然":他的见解完全不同。
"恐人缘浅赋分薄":恐怕世人福缘浅薄,
"自无寿命归黄泉":寿命有限终归黄泉。
"人身只有三般物":人身上只有三样东西,
"精神与气常保全":精、神、气,需长久保全。
"其精不是交感精":这“精”不是男女交合之精,
"廼是玉皇口中涎":而是玉皇口中的先天元精。
"其气即非呼吸气":这“气”不是口鼻呼吸之气,
"乃知却是太素烟":而是太初混沌之气。
"其神即非思虑神":这“神”不是凡俗思虑之神,
"可与元始相比肩":而是与元始天尊同等的先天元神。
"我闻其言我亦怖":我听了他的话我也害怕,
"且怖且疑且擎拳":既恐惧又怀疑,握紧拳头思索。
"但知即日动止间":但知道日常动静之间,
"一物相处常团圆":有一物始终圆满相伴。
"此物根蒂乃精气":此物的根本是精气,
"精气恐是身中填":精气或许充盈体内。
"岂知此精此神气":哪知道这精、神、气,
"根於父母未生前":早在父母生前就已存在。
"三者未常相返离":三者从未分离,
# 返:乾隆本作远。
"结为一块太无边":合为一体无边无际。
"人之生死空自尔":人的生死只是表象,
"此物湛寂何伤焉":此物清净永恒不受影响。
"吾将矍然以自思":我猛然醒悟,
# 将:明钞本作时。
"老者必不虚其言":明白老者所言不虚。
"是我将有可爱业":我因此将有可修之业,
# 爱:明钞本作受。
"渠必以此示言诠":他必以此点化我。
"开禧元年中秋夜":开禧元年中秋夜,
"焚香跪地口相传":我焚香跪地接受口传心法。
"朅尔行持三两日":修炼短短两三天,
"天地日月软如绵":天地日月变得柔软如绵。
"忽然嚼得虚空破":忽然悟透虚空本质,
"始知钟吕皆参玄":方知钟离权、吕洞宾也参悟此玄机。
"吾之少年早留心":我年少时便留心修道,
"必不至此犹尘缘":不至于仍被尘缘束缚。
"且念八百与三千":且想那寿八百的彭祖、三千岁的安期生,
"云鹤相将来翩翩":云中仙鹤翩翩而来。
南宋道士,“南宗五组”之一
白玉蟾(1194~1229?),南宋道士。本姓葛,名葛长庚。字如晦,又字白叟,号海琼子,世称紫清先生,祖籍福建闽清,生于海南琼州。白玉蟾为全真道“南宗五祖”之一,心通三教,学贯九流,于佛老秘典及人间所未见之书,无不贯通。能诗文,尤以词名世。清陈廷焯云:“葛长庚词,一片热肠,不作闲散语,转见其高。”主要作品有《酹江月·武昌怀古》。著有《海琼白玉蟾先生文集》《罗浮山志》《玉蟾先生诗余》等。
1. 分段赏析
首层“我生不信有神仙……不死延万年”诗人开篇直抒对神仙传说的怀疑,用“掩面却笑”“多不实”等词表达对传统修仙观念的不屑,强调肉体凡胎不可能飞升长生,逻辑清晰,语气斩钉截铁。第二层“翠虚真人与我言……根於父母未生前”引入“翠虚真人”的教导,提出“精气神”修炼理论,认为三者源于先天,结为一体,可超越生死。此段由破转立,思想转折自然。第三层“吾将矍然以自思……天地日月软如绵”诗人结合自身修道体验,描述修炼初境,以“天地日月软如绵”隐喻身心的变化,展现从怀疑到信服的心理过程。第四层“忽然嚼得虚空破……渠必以此示言诠”中“嚼得虚空破”以奇特意象表达顿悟境界,暗示已参透道法玄机,最终肯定修道价值,呼应开篇的质疑。
上一篇:宋·白玉蟾《午睡》
下一篇:宋·白玉蟾《雪晴二首其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