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dài
shang
zàn

朝代:宋作者:白玉蟾浏览量:1
dài
bāo
jìn
tài
kōng
zhǔ
zhàng
sān
qiān
jiè
shì
jiè
ruò
hái
suì
zhǔ
zhàng
zhǐ
ruò
yán
bāo
tài
kōng
kōng
què
zài
dài
wài
piān
ài
děng
cháng
xiǎo
ér
zuò
duì
wèn
shì
rén
huì
huì
duó
liǎo
zhǔ
zhàng
qiǎng
liǎo
dài
shā
duō
xiǎo
hái
ér
kàn
néng
jiě
zhǎng
xiào
míng
yuè
qīng
fēng
guà
ài
děng
dào
lóng
huá
sān
huì
shí
qián
yǒu
zài

译文

布袋能装下整个广阔的天空,拄杖打破了广阔世界。世界如果还能被打碎,拄杖的大小何止这样。如果说能装下天空,天空却在布袋外面。为何偏爱这类东西,常常和小孩混在一起。问世上的人,懂不懂。抢了他的拄杖,夺了他的布袋。打死了许多小孩,看弥勒佛能怎么解决。弥勒佛拍手哈哈大笑,明月清风没有牵挂阻碍。等到龙华三会的时候,依旧有一个弥勒佛存在。

逐句剖析

"布袋包尽太虚空":布袋能装下整个广阔的天空,

"拄杖击破三千界":拄杖打破了广阔世界。

"世界若还击得碎":世界如果还能被打碎,

"拄杖何止如许大":拄杖的大小何止这样。

"若言包得太虚空":如果说能装下天空,

"虚空却在布袋外":天空却在布袋外面。

"如何偏爱此等物":为何偏爱这类东西,

"常与小儿作一队":常常和小孩混在一起。

"问世人":问世上的人,

"会不会":懂不懂。

"夺了他拄杖":抢了他的拄杖,

"抢了他布袋":夺了他的布袋。

"打杀许多小孩儿":打死了许多小孩,

"看他弥勒何能解":看弥勒佛能怎么解决。

"弥勒抚掌笑呵呵":弥勒佛拍手哈哈大笑,

"明月清风无挂碍":明月清风没有牵挂阻碍。

# 挂:一作罣。

"等到龙华三会时":等到龙华三会的时候,

"依前有一弥勒在":依旧有一个弥勒佛存在。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布袋和尚赞》是南宋白玉蟾创作的一首杂言古诗。全诗围绕布袋和尚手持布袋、拄杖的形象展开,用“布袋包尽太虚空”“拄杖击破三千界”等夸张的描写,呈现出事物之间的矛盾。诗中通过诘问的方式,暗含对世人争夺行为的讽刺,最后以弥勒佛洒脱的形象收尾,与禅境相呼应,结尾处强调了佛法永恒的主题。诗的语言奇特多变,在看似矛盾的表述中包含着对禅理的思考,整体展现了作者对布袋和尚形象的独特刻画和对禅理的阐释。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南宋道士,“南宗五组”之一

白玉蟾(1194~1229?),南宋道士。本姓葛,名葛长庚。字如晦,又字白叟,号海琼子,世称紫清先生,祖籍福建闽清,生于海南琼州。白玉蟾为全真道“南宗五祖”之一,心通三教,学贯九流,于佛老秘典及人间所未见之书,无不贯通。能诗文,尤以词名世。清陈廷焯云:“葛长庚词,一片热肠,不作闲散语,转见其高。”主要作品有《酹江月·武昌怀古》。著有《海琼白玉蟾先生文集》《罗浮山志》《玉蟾先生诗余》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杂言古诗,也是一首题咏神话人物的诗。介绍了布袋和尚的相关情景,描绘了布袋、拄杖等意象及弥勒佛的形象,体现了其中蕴含的禅理,营造了独特的思辨氛围,表达了对世人争夺行为的讽刺和对佛法永恒的阐释。

2. 写作手法

夸张:“布袋包尽太虚空,拄杖击破三千界”,通过夸大布袋和拄杖的能力,突出法器与虚空的空间悖论,增强了诗歌的奇崛感和思辨性。反问:“如何偏爱此等物”,以诘问的语气,表达对世人偏爱布袋、拄杖等物品并进行争夺的讽刺,引发读者思考。

3. 分段赏析

“布袋包尽太虚空,拄杖击破三千界”开篇两句用夸张手法,写布袋能装下整个太空,拄杖能打破广阔世界。这种极致的描写,展现出法器与虚空之间奇妙的空间关系,制造出强烈的视觉和思维冲击,为后文的禅理思辨埋下伏笔。​“世界若还击得碎,拄杖何止如许大”承接前文,假设世界能被打碎,那拄杖的大小就不止这样了。通过逻辑上的反问,进一步强化了拄杖击破三千界这一夸张描写的张力,让读者更能感受到其中的矛盾与思辨。​“若言包得太虚空,虚空却在布袋外”此句围绕布袋与虚空的关系展开,说如果布袋能装下太空,可太空又在布袋外面。这种矛盾的表述,呈现出两者间的空间悖论,引发对事物边界和本质的思考。​“如何偏爱此等物,常与小儿作一队”以诘问的语气,质疑为何人们偏爱布袋、拄杖这类物品,还常和小孩混在一起。暗讽世人对物质的争夺,语言直白却带着讽刺意味,让情感表达更强烈。​“问世人,会不会”简短的问句,直接向世人发问“懂不懂”。既承接上文对世人争夺行为的讽刺,又引发世人对自身行为和其中道理的反思,推动诗意发展。​“夺了他拄杖,抢了他布袋”描绘出抢夺布袋和尚拄杖和布袋的情景。以具体行为展现世人的争夺之心,与前文的诘问相呼应,进一步强化对这种行为的讽刺。​“打杀许多小孩儿,看他弥勒何能解”假设打杀了许多小孩,看弥勒佛能如何解决。通过极端的假设,凸显世人争夺行为可能带来的不良后果,同时考验弥勒佛的应对,增加了诗歌的戏剧性和思辨性。​“弥勒抚掌笑呵呵,明月清风无挂碍”写弥勒佛拍手大笑,如明月清风般没有牵挂。展现出弥勒佛的洒脱自在,与前文世人的争夺形成对比,呼应了无挂碍的禅境,传递出超然的态度。​“等到龙华三会时,依前有一弥勒在”结尾说等到龙华三会之时,依然会有弥勒佛存在。强调了弥勒佛所代表的佛法是永恒的,点明了佛法永恒的主题,给人以深刻的启示。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白玉蟾《鹤谣八首其一》

下一篇:宋·白玉蟾《武昌怀古十咏·奇章台》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