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把青藜出武夷":笑着手持青藜杖走出武夷山,
"不辞千里访幽奇":不辞千里之远寻访幽奇之地。
# 访:一作记。
"吐吞风月一壶酒":一口酒能吞吐风月,
"拈弄溪山万首诗":随手就能吟出万首描摹溪山的诗。
"道过星河骇双目":路过星河般的景象让双目惊叹,
"万灶清烟缠华屋":无数人家的炊烟缠绕着华丽的屋宇。
"老岩峭拔森翠屏":古老的岩石陡峭挺拔,像翠绿的屏风森然矗立,
"大江东去流苍玉":大江东去,流淌的江水如青色美玉。
# 大:原作太,据乾隆本改。
"樵人弛薪指似予":樵夫放下柴薪指给我看,
"中有玉洞藏仙都":说那里面有玉洞藏着神仙洞府。
"楼阁参差美轮奂":楼阁错落有致,华美壮观,
"神仙隐显知有无":不知是否真有神仙在此隐现。
"夕阳挂树暮山紫":夕阳挂在树梢,暮色中的山峦呈暗紫色,
"行行到此欲脱屣":走到这里真想脱鞋归隐。
"门前三径绿苔深":门前几条小径上绿苔深厚,
"浩荡春风醉桃李":浩荡的春风吹得桃李盛开,令人沉醉。
"子然放步成蹊庵":独自放步走进成蹊庵,
"其一仙翁乐笑谈":见一位仙翁正乐呵地谈笑。
# 其:乾隆本作共。
"苍髯绿鬓两眸碧":他长着苍劲的胡须、碧绿的鬓发,双眼清澈如碧,
"霞标芝宇清岩岩":风采气度像云霞般清朗、如岩石般端严。
"青牛人去几千载":当年骑青牛的老子已远去几千年,
"源流尚有玄孙在":而道的源流至今仍有他的后裔传承。
"身里蓬莱十二楼":他身内自有蓬莱十二楼般的仙境,
"杖头云水三千界":杖头所及遍布三千世界的云水。
"大隐从来只市廛":真正的大隐从来都在市井之间,
"年来教法况萧然":近年来教法更是衰败冷落。
"先生驻锡庐山下":先生在庐山下驻留传法,
"混俗和光四十年":混同世俗、含敛光耀已四十年。
"琅庭琛馆五云起":美玉般的庭院、珍宝似的馆舍在祥云缭绕中崛起,
"五湖四海来如蚁":五湖四海的人前来求学,多如蚂蚁。
"天下三百六十洲":天下三百六十洲,
"未见堂宇高于此":从未见过比这里更宏伟的堂宇。
"自非先生真栋梁":若不是先生真如栋梁般支撑,
"安能玄阃颜辉光":怎能让这玄妙的法门之地焕发光彩。
"烟蓑雨笠捘入门":披着烟蓑、戴着雨笠的求道者挤入门中,
"琴佩剑履充其堂":琴、佩剑、鞋履堆满了厅堂。
"先生何年创丹室":先生是哪一年创建这炼丹的静室,
"宝篆灰寒门牖密":道家符篆的灰烬寒寂,门窗紧闭。
"明窗净几一炉香":明亮的窗户、洁净的几案上燃着一炉香,
"何人会此真消息":有谁能领会这其中的真正意涵。
"先生何日结草庐":先生是何时搭建这茅屋,
"读尽丹台紫府书":读遍了丹台、紫府的道家典籍。
# 尽:一作书。
"有时瞑目坐蒲团":有时闭目坐在蒲团上修行,
"闲即汲水浇园蔬":闲暇时就打水浇灌园中的蔬菜。
"妙南老人画真迹":妙南老人所画的真迹,
"一枝薜荔缠寒碧":有一枝薜荔缠绕着深碧的寒意。
"莫问当年老沈翁":不必问当年的老沈翁,
"先生默契真端的":先生已与道真正契合,深得其精髓。
"竹锁庵边炼药台":竹林环绕的庵边有炼丹台,
"鹧鸪啼得百花开":鹧鸪啼鸣时百花盛开。
"归去武夷向人说":回去后到武夷山向人说起,
"也曾亲诣同原来":也曾亲自到访这同属道源的地方。
"先生此功与此德":先生这般功绩与德行,
"不须语句碑诸石":不必用文字刻在石碑上。
"铭在诸人肺腑间":其铭记在众人的肺腑之间,
"闻者欲见不可得":听闻者想要拜见却难以实现。
"斩新花竹旧烟霞":新开的花草与旧日的烟霞相映,
"十洲三岛共一家":十洲三岛仿佛与这里连成一家。
"有人问著长生事":若有人问起长生的事,
# 著:一作着。
"默默无言指落花":他便默默无言,只指着飘落的花瓣。
"璚山道人懒成趣":璚山道人我天性疏懒成趣,
"勉强搜索此数句":勉强搜寻出这几句诗。
"明朝铁笛吹一声":明天吹一声铁笛,
"直入千山万山去":径直走入千山万水之中。
南宋道士,“南宗五组”之一
白玉蟾(1194~1229?),南宋道士。本姓葛,名葛长庚。字如晦,又字白叟,号海琼子,世称紫清先生,祖籍福建闽清,生于海南琼州。白玉蟾为全真道“南宗五祖”之一,心通三教,学贯九流,于佛老秘典及人间所未见之书,无不贯通。能诗文,尤以词名世。清陈廷焯云:“葛长庚词,一片热肠,不作闲散语,转见其高。”主要作品有《酹江月·武昌怀古》。著有《海琼白玉蟾先生文集》《罗浮山志》《玉蟾先生诗余》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古诗,也是一首描写山水与僧侣的诗。描绘了从武夷山到成蹊庵沿途的自然风光,也刻画了成蹊庵的仙隐景象,表达了对沿途山水和庵中仙境的描摹,对自然与隐逸生活的喜爱,对仙翁修道境界的赞叹和对道教理想境界的向往。
2. 分段赏析
“笑把青藜出武夷,不辞千里访幽奇”:开篇以“笑”字起笔,尽显出游的洒脱快意,“青藜”暗合道者身份,“不辞千里”表寻访决心,“幽奇”点出此行目的,寥寥数语勾勒出一位兴致盎然的访道者形象。“吐吞风月一壶酒,拈弄溪山万首诗”:以“吐吞风月”“拈弄溪山”的夸张笔法,写饮酒赏景、即兴赋诗的自在,既显胸怀阔大,又藏文人雅士的浪漫,为旅程添几分诗意。“道过星河骇双目,万灶清烟缠华屋”:“道过星河”以奇幻之景写所见之奇,“骇双目”直抒惊叹;“万灶清烟缠华屋”转写人间烟火,虚实相衬,增强了画面感。“老岩峭拔森翠屏,大江东去流苍玉”:“老岩峭拔”绘山之雄健,“森翠屏”喻其形态;“大江东去”写水之浩荡,“流苍玉”状其色泽,山水相映,尽显自然之壮美。“樵人弛薪指似予,中有玉洞藏仙都”:借“樵人指似”引出仙境线索,“弛薪”细节见生活气息,“玉洞藏仙都”则勾起探秘兴致,由实入虚,过渡自然。“楼阁参差美轮奂,神仙隐显知有无”:写庵中楼阁错落华美,“神仙隐显”的猜想添神秘感,“知有无”的疑问留白,引人遐想仙境虚实。“夕阳挂树暮山紫,行行到此欲脱屣”:“夕阳挂树”“暮山紫”绘暮色之美,“欲脱屣”以脱鞋之念,表对此地的留恋与归隐之愿,情景交融。“门前三径绿苔深,浩荡春风醉桃李”:“三径绿苔深”显庵院清幽,“春风醉桃李”写春日繁盛,一静一闹,勾勒出隐逸环境的生机与雅致。“子然放步成蹊庵,其一仙翁乐笑谈”:“子然放步”见独行之闲,“仙翁乐笑谈”绘人物神态,轻松氛围中,仙翁形象初显亲和。“苍髯绿鬓两眸碧,霞标芝宇清岩岩”:细描仙翁外貌,“苍髯绿鬓”“碧眸”显仙风道骨,“霞标芝宇”喻其风采,“清岩岩”赞其气度,立体鲜活。“青牛人去几千载,源流尚有玄孙在”:“青牛人去”用老子典故溯道之源远,“玄孙在”表道脉传承,暗含对道教薪火不息的感慨。“身里蓬莱十二楼,杖头云水三千界”:“身里蓬莱”写仙翁内心的超脱,“杖头云水”状其游历之广,两句合写其精神与行动的自由,暗合道教“小隐于野,大隐于朝”之理。“大隐从来只市廛,年来教法况萧然”:“大隐市廛”直抒道教隐逸观,“教法萧然”叹现状,对比中显仙翁坚守之可贵。“先生驻锡庐山下,混俗和光四十年”:“驻锡”“混俗和光”写仙翁传法经历,“四十年”见其执着,平淡叙述中藏敬佩。“琅庭琛馆五云起,五湖四海来如蚁”:“琅庭琛馆”“五云起”状庵堂之盛,“来如蚁”写求道者之众,侧面烘托仙翁声望。“天下三百六十洲,未见堂宇高于此”:以“未见高于此”的夸张,赞成蹊庵的不凡,实则颂仙翁道法之高。“自非先生真栋梁,安能玄阃颜辉光”:以反问赞仙翁如“栋梁”,让道教法门“辉光”,凸显其贡献,情感鲜明。“烟蓑雨笠捘入门,琴佩剑履充其堂”:“烟蓑雨笠”状求道者之众,“琴佩剑履充堂”显庵中热闹,从侧面衬仙翁吸引力。“先生何年创丹室,宝篆灰寒门牖密”:问“创丹室”溯根源,“宝篆灰寒”“门牖密”写丹室清幽,显修道之静。“明窗净几一炉香,何人会此真消息”:“明窗净几”“炉香”绘修道场景,“何人会”的反问,引人深思道之真谛。“先生何日结草庐,读尽丹台紫府书”:问“结草庐”探其归隐,“读尽丹书”赞其学识,语含敬佩。“有时瞑目坐蒲团,闲即汲水浇园蔬”:“坐蒲团”“浇园蔬”写日常,于平凡中见修道融入生活,显其自然。“妙南老人画真迹,一枝薜荔缠寒碧”:借“薜荔缠寒碧”的画作,添清雅意趣,与仙翁气质相合。“莫问当年老沈翁,先生默契真端的”:“莫问沈翁”“默契真端的”赞仙翁深得道之精髓,无需外求,境界高深。“竹锁庵边炼药台,鹧鸪啼得百花开”:“竹锁药台”显清幽,“鹧鸪啼花开”写生机,炼药环境的静美与灵动交融。“归去武夷向人说,也曾亲诣同原来”:表“归去言说”之愿,“亲诣同原来”强调此行与道同源的感悟,呼应访道初衷。“先生此功与此德,不须语句碑诸石”:赞先生功德无需刻碑,因其已深入人心,语简而情重。“铭在诸人肺腑间,闻者欲见不可得”:“铭在肺腑”写影响之深,“欲见不可得”衬其珍贵,进一步颂其高德。“斩新花竹旧烟霞,十洲三岛共一家”:“新花竹”“旧烟霞”写庵中景,“十洲三岛共一家”喻仙境相融,显道的包容性。“有人问著长生事,默默无言指落花”:以“无言指落花”的细节,写对“长生”的顿悟,大道在自然,无需言说,余味悠长。“璚山道人懒成趣,勉强搜索此数句”:以“懒”“勉强”自谦,显作诗之诚,拉近与读者距离。“明朝铁笛吹一声,直入千山万山去”:以“铁笛一声”“入千山万山”作结,既写行程,更显超脱尘世的旷达,与开篇“笑出武夷”呼应,气韵贯通。
上一篇:宋·白玉蟾《步虚四章》
下一篇:宋·白玉蟾《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