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不清是水清":梅花的清,是溪水衬得它清,
"最是一枝溪上横":最动人的,是那一枝横斜在溪水上的梅花。
"梅花不明是雪明":梅花的明,是白雪衬得它明,
"冻折老梢飘碎琼":寒雪压折了老枝,飘落的花瓣似碎玉。
"梅花不暗是雨暗":梅花的暗,是雨水衬得它暗,
"隔篱和雨粘珠糁":隔着篱笆,雨珠沾湿梅花,如撒了一把珍珠碎粒。
"梅花不淡是烟淡":梅花的淡,是烟雾衬得它淡,
"烟锁江村烟惨惨":烟雾笼罩江村,一片朦胧暗淡。
"梅花不枯是霜枯":梅花的枯,是寒霜衬得它枯,
"霜后不俗霜前粗":经霜后的梅花雅致非常,霜前却显得粗朴。
"梅花不瘦是月瘦":梅花的瘦,是明月衬得它瘦,
"月下徘徊孤影峭":月光下,梅的孤影挺拔峭立。
"梅花不寒是风寒":梅花的寒,是寒风衬得它寒,
"落英飞上玉阑干":零落的花瓣,飘上了白玉栏杆。
"梅花不湿是露湿":梅花本不湿,是露水衬得它湿,
"冷蕊含羞晓呜唈":带露的花蕊含羞,在晨雾中微微低垂。
"雪明偏见梅花魂":雪色映照下,方见梅花的精神魂魄,
"笔下六花堆烂银":笔下的雪花堆积,像灿烂的白银。
"水清偏见梅花骨":溪水澄明处,方显梅花的铮铮骨格,
"笔下一溪寒浸月":笔下溪水清寒,浸着一轮明月。
"烟淡偏见梅花情":烟雾朦胧时,最能体会梅花的幽微情思,
"笔下一片黄昏晴":笔下是一片黄昏后的晴朗。
"雨晴偏见梅花貌":雨过天晴时,方见梅花娇美的姿态,
"笔下娉婷向人笑":笔下的梅花姿态轻盈,像对着人微笑。
"月瘦偏见梅花真":月色清寒时,方见梅花最本真的模样,
"笔下蟾蜍弄早春":笔下的月亮,映着早春的生机。
"霜枯偏见梅花操":经霜枯败后,方见梅花坚守的节操,
"笔下飞霜送春耗":笔下的飞霜,送来春天的消息。
"露湿偏见梅花奇":晨露沾湿时,方见梅花的奇绝之姿,
"笔下冷蕊垂百琲":笔下的冷蕊,垂着串串珍珠。
"风寒偏见梅花意":寒风凛冽时,方懂梅花的风骨意趣,
"笔下萧骚夺云气":笔下的梅枝萧疏,似能夺去云的气韵。
"有人身心似梅花":有人身心像梅花一样高洁,
"写出清浅与横斜":才能画出梅的清浅香气与横斜枝影。
"补之若见亦惊嗟":杨补之若见到此画,也会惊叹称奇,
"机杼迥然别一家":其构思笔法与众不同,自成一派。
"繁处不繁简处简":该繁复处不繁杂,该简洁处不冗余,
"雪迷晓色月迷晚":画出雪雾迷蒙的晨光、月色朦胧的夜晚。
"更得一些香气浮":更有若有若无的香气浮动,
"阳春总在君笔头":这高雅的意趣,全在你的笔端。
南宋道士,“南宗五组”之一
白玉蟾(1194~1229?),南宋道士。本姓葛,名葛长庚。字如晦,又字白叟,号海琼子,世称紫清先生,祖籍福建闽清,生于海南琼州。白玉蟾为全真道“南宗五祖”之一,心通三教,学贯九流,于佛老秘典及人间所未见之书,无不贯通。能诗文,尤以词名世。清陈廷焯云:“葛长庚词,一片热肠,不作闲散语,转见其高。”主要作品有《酹江月·武昌怀古》。著有《海琼白玉蟾先生文集》《罗浮山志》《玉蟾先生诗余》等。
1. 分段赏析
“梅花不清是水清,最是一枝溪上横”,诗人未直接写梅花的“清”,而是以“水清”作衬,通过溪水的洁净反衬梅花的清雅,再用“溪上横”的姿态,勾勒出梅花横斜于溪畔的悠然形象,画面感十足。“梅花不明是雪明,冻折老梢飘碎琼”,则以“雪明”对比梅花的“不明”,同时用“碎琼”比喻飘落的雪片,既写出了寒冬中梅花老梢被冻折的坚韧,又凸显了雪景与梅花相融的洁白意境。“梅花不暗是雨暗,隔篱和雨粘珠糁”,以“雨暗”突出梅花的明亮,“粘珠糁”细致描绘了雨水打在梅花上,凝成水珠附着枝头的样子,让梅花多了几分娇润。“梅花不淡是烟淡,烟锁江村烟惨惨”,用“烟淡”反衬梅花的浓艳,“烟锁江村”的朦胧背景,更衬托出梅花在烟霭中愈发鲜明的姿态,营造出清幽的氛围。“梅花不枯是霜枯,霜后不俗霜前粗”,借“霜枯”对比梅花的鲜活,且点明梅花经霜后更显雅致、褪去粗糙的特质,突出了霜对梅花品格的锤炼。“梅花不瘦是月瘦,月下徘徊孤影峭”,以“月瘦”衬托梅花的丰腴,“月下徘徊”“孤影峭”则赋予梅花拟人化的情态,勾勒出梅花在月下孤高挺拔的身影,尽显其孤傲之姿。“梅花不寒是风寒,落英飞上玉阑干”,用“风寒”反衬梅花的不寒,即便寒风凛冽,梅花落英仍能飘上玉阑干,既写出梅花的耐寒,又显其灵动。“梅花不湿是露湿,冷蕊含羞晓呜唈”,以“露湿”突出梅花的干爽,“冷蕊含羞”将梅花比作含羞的女子,“晓呜唈”模拟出清晨梅花似有若无的轻响,赋予梅花娇羞柔美的气质,让形象更显生动。接下来八句,诗人从自然中的梅花转向友人笔下的梅花,层层递进地展现画作对梅花特质的捕捉。“雪明偏见梅花魂,笔下六花堆烂银”,写友人在雪光中捕捉到梅花的“魂”,笔下的雪花如“烂银”般堆积,既还原了雪景的洁白,更凸显了梅花的精神内核。“水清偏见梅花骨,笔下一溪寒浸月”,则是友人从清水中窥见梅花的“骨”,画作中“一溪寒浸月”的景象,既呼应了开篇的溪水,又以水月交融的画面,展现出梅花的铮铮风骨。“烟淡偏见梅花情,笔下一片黄昏晴”,友人从淡烟中领会梅花的“情”,笔下黄昏放晴的景象,让梅花的情态在朦胧烟色与晴朗黄昏的对比中更显细腻。“雨晴偏见梅花貌,笔下娉婷向人笑”,雨晴之后,友人捕捉到梅花的“貌”,“娉婷向人笑”将画中梅花拟人化,赋予其娇美灵动的神态,仿佛能看到梅花在雨后绽放的娇俏模样。“月瘦偏见梅花真,笔下蟾蜍弄早春”,以“月瘦”为背景,友人捕捉到梅花的“真”,“蟾蜍弄早春”(“蟾蜍”代指月亮)的画面,将月下梅花与早春气息结合,尽显梅花的本真之态。“霜枯偏见梅花操,笔下飞霜送春耗”,友人从霜枯的环境中看到梅花的“操”(节操),笔下飞霜传递春的讯息,既写霜的肃杀,更显梅花傲霜迎春的气节。“露湿偏见梅花奇,笔下冷蕊垂百琲”,友人从露湿中发现梅花的“奇”,“冷蕊垂百琲”(“百琲”代指珍珠)将带露的梅蕊比作垂落的珍珠,凸显梅花的奇美。“风寒偏见梅花意,笔下萧骚夺云气”,则从风寒中领会梅花的“意”,笔下梅花的萧疏姿态仿佛能夺取云气,尽显梅花的豪迈气韵,也侧面烘托出友人画作的生动传神。“有人身心似梅花,写出清浅与横斜”,诗人由画及人,点明友人的身心与梅花相似,正因友人有梅花般的品格,才能画出梅花“清浅横斜”的经典姿态,这里以梅花喻人,既赞梅花,更赞友人的品性。“补之若见亦惊嗟,机杼迥然别一家”,杨补之是画梅名家,诗人说若杨补之见到友人的画也会惊叹,赞友人的画风与杨补之截然不同、独具一格,直接凸显友人画技的高超。“繁处不繁简处简,雪迷晓色月迷晚”,概括友人绘画的构图技巧:该繁复处不显得杂乱,该简洁处又不失意蕴,如“雪迷晓色”“月迷晚”的画面,虽简洁却能营造出朦胧悠远的意境,精准点出画作的章法之妙。“更得一些香气浮,阳春总在君笔头”,是对友人画作的最高赞誉,画作不仅有形有色,更仿佛能让人嗅到梅花的香气,连“阳春”的生机与暖意都蕴含在友人的笔端,既写出画作的意境悠远,也满含诗人对友人画技的钦佩与赞美之情。
上一篇:宋·白玉蟾《轿中》
下一篇:宋·白玉蟾《题栖凤亭(其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