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朝代:宋作者:钱惟演浏览量:1
tiān
yín
shuǐ
xīn
zǎo
zhàng
diāo
píng
jiě
pèi
shí
jīn
shuò
chuāng
zhōng
kuī
ā
xiǎo
táng
shàng
lán
zhī
chū
xiāo
yǒu
chuān
穿
zhēn
shǔ
hái
chéng
nòng
zhù
bēi
ruò
rén
jiān
gèng
cháng
duàn
wàn
chóng
yún
làng
wēi

译文

紫色的夜空下,银河之上,辛夷船缓缓渡过,精美的藻纹帐幔与雕花屏风旁,正是牛郎织女解佩相会的时刻。从装饰华美的窗中,仿佛能窥见西王母的身影,小姑在堂上,思念着《孔雀东南飞》中的兰芝。初夜时分,已有女子穿针乞巧的欢乐,天快亮时,织女却又因摆弄织梭而陷入悲伤。若是比起人间的离别更令人断肠,便只能在万重云浪之中,寄去细碎的言辞。

逐句剖析

"紫天银水渡辛夷":紫色的夜空下,银河之上,辛夷船缓缓渡过,

"藻帐雕屏解佩时":精美的藻纹帐幔与雕花屏风旁,正是牛郎织女解佩相会的时刻。

"金朔窗中窥阿母":从装饰华美的窗中,仿佛能窥见西王母的身影,

"小姑堂上忆兰芝":小姑在堂上,思念着《孔雀东南飞》中的兰芝。

"初宵已有穿针乐":初夜时分,已有女子穿针乞巧的欢乐,

"欲曙还成弄杼悲":天快亮时,织女却又因摆弄织梭而陷入悲伤。

"若比人间更肠断":若是比起人间的离别更令人断肠,

"万重云浪寄微辞":便只能在万重云浪之中,寄去细碎的言辞。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七夕》是宋代诗人钱惟演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此诗首联总写七夕相会的场景;颔联借西王母、兰芝等典故写复杂情感;颈联描写七夕夜晚的欢乐场景以及相聚将尽的悲戚;尾联以“万重云浪寄微辞”收束,深化离别之悲与牵挂。全诗借七夕意象与习俗,融合欢乐与悲伤,情感表达含蓄,体现了七夕节特有的离情别绪。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诗人,西昆诗派代表人物

钱惟演(962?~1034),北宋诗人。字希圣,临安(今浙江杭州)人。吴越王钱俶之子,随父降宋。历任右神武军将军、知制诰、翰林学士、工部尚书、枢密使。谥思,后改谥文僖。其博学能文,擅长诗词,诗宗李商隐,清丽典雅,词彩妍华,精工稳切。他与杨亿、刘筠等诗歌唱和,结集为《西昆酬唱集》,后人称为“西昆体”,其亦是西昆诗派的代表作家。主要作品有《家王故事》《玉堂逢辰录》《金坡遗事》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首联“紫天银水渡辛夷,藻帐雕屏解佩时”两句,总写七夕相会的场景。“紫天”以紫色渲染天空,“银水”点明银河,共同构建出浪漫的神话背景;一个“渡”字,既写出牛郎织女跨越银河相见的情景。“藻帐”“雕屏”以精致的纹饰和雕刻,勾勒出温馨华美的环境,“解佩”化用赠佩表深情的典故,“解”字轻柔,写饰物取下的动作,将相聚的温情细腻传递出来。​颔联“金朔窗中窥阿母,小姑堂上忆兰芝”两句,借细节与典故写复杂情感。“金朔窗”以“金”饰窗,显露出环境的华贵,也暗示织女的身份;“窥”字极妙,既写出织女望向王母时的小心,又藏着既思念母亲又畏惧天规的复杂心绪,暗合传说中王母以金钗划银河阻隔二人的背景,让神话人物的情感更显真实。;“小姑忆兰芝”化用《孔雀东南飞》典故,以人间小姑对兰芝的绵长思念,呼应天上离别之愁,让神话的悲感有了现实依托,“忆”字牵出共鸣,让情感更显真切。​颈联“初宵已有穿针乐,欲曙还成弄杼悲”两句,描写七夕夜晚的欢乐场景以及相聚将尽的悲戚。“初宵”点明夜晚刚至,“穿针”是七夕乞巧习俗,“乐”字写出节日的热闹欢愉,展现出七夕最初的喜庆氛围,为后文的情感转折铺垫;“欲曙”指天快亮,相会将尽,“弄杼”本是织女日常,此刻却化作悲伤。“乐”与“悲”对比鲜明,既写欢乐短暂、离别难掩的现实,又凸显相聚的珍贵与离别的无奈。​尾联“若比人间更肠断,万重云浪寄微辞”两句,深化离别之悲与牵挂。“更肠断”以递进语气,直言天上离别比人间更令人痛心,将悲感推向深层;“万重云浪”写银河辽阔遥远,“寄微辞”则写即便相隔万里,仍要传递细语,“寄”字将无法相见的思念化作跨越阻隔的行动,让深沉的牵挂有了具体承载,余味悠长。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钱惟演《句》

下一篇:宋·钱惟演《句》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