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子飘然有俊才":这位公子风度翩翩才华出众,
"此台翻觉在尘埃":反而觉得这座凤凰台显得平凡。
"江淮浩渺洲渚没":江淮地区水面辽阔,小岛被淹没,
"凤鸟寂寥鸿雁来":凤凰不见踪影,只有大雁飞来。
"时事不言惟拄笏":对时局闭口不谈,只是拄着笏板,
"书生无用且衔杯":读书人没有用处,姑且喝酒。
"生平自厌胸中窄":一生都嫌自己心胸狭窄,
"万里霜天一日开":直到某天突然豁然开朗。
南宋词人、诗人
刘过(1154~1206),南宋词人、诗人。字改之,号龙洲道人,吉州太和(今江西泰和)人。终身未入仕,流落江湖间,曾从辛弃疾游,晚年寓居昆山。刘过与刘仙伦合称为“庐陵二刘”。今存其词八十多首,多感时论事、抒写平生豪气之作。其诗作多悲壮感慨。代表作品有《沁园春·御阅还上郭殿帅》《沁园春·张路分秋阅》《登多景楼》等。著有《龙洲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通过描绘眼前所见之景,抒发了诗人对时局的忧虑和自身处境的感慨,含蓄地传达出诗人内心的无奈与惆怅,全诗情景交融,将个人命运与时代风云紧密相连,读来令人感慨万千。
2. 写作手法
直抒胸臆:“书生无用且衔杯”,直白表达愤懑与自嘲。“书生无用”直接点明诗人对自身处境的认知——在现实中无法施展抱负,只能承认“无用”。“且衔杯”以饮酒自解,既是无奈之举,也是消极反抗,情感喷薄而出,毫无掩饰。
3. 分段赏析
首联“公子飘然有俊才,此台翻觉在尘埃”以对比手法开篇。“公子”形象飘逸超群,暗含对理想人格的赞美;而“此台”本应崇高却蒙尘,形成理想与现实的落差。诗人借凤凰台这一意象,暗喻才士不遇的处境。颔联“江淮浩渺洲渚没,凤鸟寂寥鸿雁来”运用空间对比和意象转换。前句以浩渺江景展现壮阔视野,后句通过“凤鸟”与“鸿雁”的意象对比——前者象征高洁却寂寥,后者代表凡俗却常见,暗示贤者孤独、庸众得势的社会现实。颈联“时事不言惟拄笏,书生无用且衔杯”转入直抒胸臆。“拄笏”用典表现士人无奈,“衔杯”动作显示借酒消愁。这两句形成工整对仗,将书生在时局中的无力感与自我放逐表现得淋漓尽致。尾联“生平自厌胸中窄,万里霜天一日开”以顿悟作结。前句自嘲心胸狭隘,后句突然展开万里霜天的壮阔景象,运用夸张手法展现精神境界的突破。这种由抑到扬的情感转折,体现了诗人超越现实困境的豁达胸怀。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借凤凰台古迹起兴,通过今昔对比的笔法,既抒发了对历史变迁的感慨,又融入了对现实社会的深刻思考。诗人将个人怀才不遇的苦闷与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交织在一起,展现出知识分子在时代洪流中的复杂心境。
上一篇:宋·刘过《水龙吟·寄陆放翁》